在浙江,一批废弃的矿洞和采石场正以全新的面貌重回大众视野。如台州黄岩石窟的一场快闪音乐会,用光影与音乐唤醒沉睡的地下空间;苍南矾矿的“矿工列车”满载游客驶向地心,讲述工业遗址的蜕变故事。这些以“矿洞+”模式破圈的文旅新业态,客流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深受年轻群体欢迎,为浙江旅游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它们的成长路径为文旅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其一,向历史借力,激活文化基因。历史不仅是背景,也是核心竞争力。黄岩石窟有千年采石史,苍南矾矿矿洞开发史也长达600年。通过梳理遗址脉络,提炼文化符号,冰冷的矿洞转化为有温度的文化空间。
其二,向专家借智,打造独特IP。实力之争也是眼界之争。黄岩特邀清华大学徐甜甜教授团队担纲设计。名师出精品,专家团队敏锐地抓住了空间、文化与公众需求的交汇点,并以“公共艺术空间”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伴随专家一并引入的还有全国甚至全球视野,跳出文旅的小圈子思维,从全国市场、全球潮流中寻找项目定位,打造具备领先优势的原创精品。
其三,向市场借势,抢占体验经济风口。体验为王,差异化才是生存之道。黄岩石窟将艺术植入石窟;景宁废弃矿场化身悬崖上的“天空之城”,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些各具特色的文旅新业态巧妙地将游客对新奇体验的渴望与避暑需求结合在一起,自然更能打动游客的心。
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资源的再开发与再创造。“借”的本质是对自然禀赋、文化传承的深度挖掘,对市场需求的精确把握,对成长路径的深度探索,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沉睡的资源唤醒。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廖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