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不少网友吐槽河南平顶山鲁山县花700多万元建造了一个牛郎织女地标雕塑,疑造价过高,此事引发广泛关注。
2025年7月16日晚,平顶山联合调查组再次就此事通报称,经查,鲁山县委、县政府在雕塑项目动议、决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决策不规范、监管不到位问题。同时,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先建后招、围标串标、价格虚高问题。2023年9月8日,由平顶山市纪委监委对负有领导责任的鲁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写出深刻检查;对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鲁山县分管副县长给予诫勉谈话处理。2025年2月18日,与事件相关多人已获刑。
时隔两年,此事终于有个交代,虽迟但到,大家总算没白等。花费715万元的雕塑核定造价仅207万元。如今的事实也证明:事出反常必有妖,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典型案件也向社会释放明确信息:合理正当的质疑和监督,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
这次舆论监督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早期此事引发舆论关注后,就不乏“不和谐音符”,比如当地县住建局工作人员辱骂采访记者等。后续虽然当地介入调查并进行通报,但在公开透明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这件事上,依然存在很明显的不足。2023年9月,联合调查组的初步调查结果,只在内部通报,并没有公开。即使到了今年2月,此案相关责任人都已被判刑,事情基本已经尘埃落定,公众依然没有等到官方通报,堪称重度“拖延症”。
而此次的官方通报,也并非官方主动的,而是在市民和媒体的连环追问下被动发出的,令人感叹:幸亏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两年了咋调查结果还没出来?”答案可能不是“不能”,而是“不想”。在这种情况下,此次通报也只能视为舆论监督在现实中的一次延迟回响。
虽然当地已对调查结果通报不及时问题向社会表示歉意,但依然让人怀疑,如此遮遮掩掩、磨磨蹭蹭,当地是不是还存在“鸵鸟心态”,不敢直面舆论监督?若如此,又怎么能让人相信当地对形象工程、决策失误、监管失守等问题的反思是触及灵魂的?并会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更健全的机制?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公众还关切的是,已从“文化地标”沦落为“政绩污点”甚至还扯上了刑事案件的牛郎织女地标雕塑,又该何去何从?如果拆除,浪费资金和人力物力,不拆除,其无疑会像“一根刺”一样扎在当地,难不成还要留着用于警示教育?如何选择,终究还要当地来决定,也考验着当地的智慧。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听取“民意”为民益,或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
此次通报的最后写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为鉴,举一反三,抓好源头管理和日常监管,坚决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当地的表态,是否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拭目以待。除此之外,正确对待舆论监督,使其的回响及时且有力,不仅是公众对当地的告诫,也是对其他地方的现实提醒。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