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讨好是无害的,它创造的情绪价值还有一定的社会润滑作用,而一旦讨好超越了界限滑向谄媚,或者利用人性弱点搞“小动作”,那接下来多半就是“温柔一刀”了。
近期一些新闻中,常常能看到“讨好”两个字。
经历了上考场、填志愿等一系列痛苦的考验,高考季终于迎来了它最甜蜜的篇章——发放录取通知书。我们能在网络上看到各种花式通知书:写信、送茶、做立体造型、教师亲自手书只是基本操作,南方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能点火,字面意义上“燃”起来了;北京化工大学的通知书是用工业“黑黄金”碳纤维做的,又轻又软,还能切瓜;中国人民大学的通知书用箱子装,一盏书灯、一本《大众哲学》备显排面儿……曾经知性矜持的高等学府,现在为了在学生面前刷好感,彻底“不装了”。当然,来自大学的“讨好”,既让准大学生们享受了特别的荣宠、快速接收了大学的价值观,也让高校在大众传播领域提高了知名度,吃到了互联网红利,所以它是甜甜的、温柔的,是皆大欢喜的。
有些讨好看似温柔,背后却早已标注好了“价格”。7月1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集中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等平台企业,上海正式要求全面下架“零元购”,有力监管之下外卖平台“三国杀”渐近尾声。与此同时,网络上“外卖党”大呼:“不好,这波冲我来的”“见不得我吃点好的”。零元喝奶茶、一元喝咖啡、两元嗦螺蛳粉的大波攻势之下,消费者确实会有“坐收渔翁之利”的短暂迷幻。但图穷终归要匕现——当商家不堪强制补贴的重负;当骑手在烈日中累瘫却不敢停止接单;当极限压缩成本下食品安全成为空谈,那时将由谁来买单?答案很明显。在商业社会,当讨好超越了理性的范畴,那张满脸堆笑、一口一个“亲”“宝”的脸,翻得恐怕比谁都快。
有些讨好,却很难说是“糖”还是“刀”。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最近在采访中提到一个经历,他问AI:“作为人工智能最羡慕人类什么?”AI回答:“最羡慕人类可以在雨中奔跑。”彭教授因此感慨不必排斥技术,人类肉身不可替代。在AI兴起初期,这可能是问答类大模型收到最多的问题。人们迫切想知道,与人类相比看似无所不能的AI到底强在哪里?AI的回答也大多没让人类失望。你或许发现了,这不也是妥妥的讨好吗?这种讨好创造着实用价值、情绪价值的同时,也同样创造着无数的谬误——“大模型幻觉”中那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不正是为了完美地验证人类提问的正确性?为了证明自身的有用性?未来,当AI的讨好本领进化到无懈可击时,人类会不会失去辨别力,彻底被AI蒙上眼睛?这个问题的意义,或许不止在哲理层面。
前几年,讨好型人格的说法逐渐流行开来,大家对照定义纷纷检视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其实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讨好症也有滥觞迹象,前段时间引发反思的“讨好型”文旅也是一例。善意的讨好是无害的,它创造的情绪价值还有一定的社会润滑作用,而一旦讨好超越了界限滑向谄媚,或者利用人性弱点搞“小动作”,那接下来多半就是“温柔一刀”了。在这纷繁世界保持主体性的重要一步,就是不能丧失了对种种讨好的分辨力,就像在AI面前,不能迷失在那种尊贵的“主人感”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