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退役军人事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烈士身份确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累计为7000名烈士确定安葬地或找到亲属。裴金佳部长表示,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既是对烈士亲属的深情慰藉,也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在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一场场浴血厮杀的战斗中,无数英烈壮烈殉国,由于当年环境恶劣、条件有限等原因,不少烈士只能简单安葬身膏野土。年复一年,他们的身份逐渐难以辨认,有关他们从戎报国、顽强奋战的历史细节,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渐模糊。
然而亲人望眼欲穿的守候依旧,几十载如刀煎熬的思念依旧。当宁波的毛祥明老人从寻亲志愿者口中明确知道他的哥哥毛阿根烈士安葬在朝鲜时,忍不住嚎啕大哭,70多年的魂牵梦绕那一刻宣泄出来。这一幕笔者也曾经历过,两年多前我终于从网站上寻找到抗战时舍家参军牺牲的舅公信息,当第一次看到舅公年轻英俊的面庞,并将他当年牺牲时的具体信息告知台州老家的亲人时,大家几十年来的遗憾终于释然。虽说“埋骨何须桑梓地”,也曾亲身体会到,帮助烈士找到亲属,让烈士家属获得情感慰藉,是如何的珍贵。几十年无处安放的思念终于有了寄托,而让忠魂归“家”实现“团圆”亦是英雄所愿。如于都河畔英名墙上的碑文所写:“岁月沧桑,烈士之遗骨无以觅焉,唯余英雄事迹,为后人念也。”
意义不仅于此。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不仅仅是对烈士亲属的慰藉。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泪水,既洗刷了历史的遗憾,亦凝聚了人心。不仅让无名者有名,更是历史长卷中不可或缺的细节补白,让模糊的历史轮廓逐渐清晰。昔日烈士以血肉之躯为民族铺就道路,今天以个体身份被铭记。当烈士直击人心、感人至深的英烈事迹,不再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得以让年轻一代通过具体可感的故事,理解一位位有名有姓、有家有爱的烈士为何能义无反顾走向战场,英雄精神便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可触摸的心灵坐标,烈士甘愿舍弃小家甚至生命的信仰穿透时空得以传承。因此,为烈士确认身份,是为国家历史补全细节,让英雄从集体符号回归鲜活个体,既是对历史最诚实的尊重,也令英雄主义叙事从宏大变得具体而可感。烈士身份确认工作从深层意义上说是一堂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连接历史荣光与未来担当。
为烈士确定安葬地或找到亲属的国家行动传递的明确价值是:为国捐躯者的奉献永不会被遗忘,他们的牺牲始终被国家与人民深深铭记。为烈士寻亲,不仅是以制度温情抚慰绵长思念,更是国家记忆的郑重修复,以国家名义完成一场庄重的精神祭奠,是对历史的真诚铭记。这份对过往的珍视,正是对未来的承诺——提醒我们守护好英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发展,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焕发磅礴伟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