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赢在大学起跑线上:一种刻意营造的“新生焦虑”

字体:
2025-08-07 14:50:35 来源: 新京报 王言虎

  “赢在大学起跑线上”与大学定位南辕北辙,只会扼杀大学新生本该蓬勃成长的可能性。

  《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将所谓“高大衔接班”推向舆论场。

  这种“高大衔接班”专门面向高中毕业,马上就要进入大学的准新生,囊括高数、大学数理、大学英语、大学编程等多种课程,强调“赢在大学起跑线上”。还有的教育机构推出了针对大一新生的“保研陪跑”产品,暑假就对这些学生进行考研科目的辅导,以赢在保研起跑线上。

  上大学之前还要上个衔接班,这给人一种十足的冲击,甚至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窒息感:原以为高中毕业后就告别了应试教育的“苦海”,但谁能想到,刚从考场出来,又重新返回到曾经的“战场”。而这不过是应试教育阶段的延续,沿袭仍旧是“做题家”的思维与套路。

  “赢在大学起跑线上”,也让人想起人们耳熟能详的“赢在人生起跑线”,后者强调改变命运要从娃娃抓起,将儿童教育异化成一场军备竞赛。“赢在大学起跑线”与之类似,毋宁说是它的延伸。其将大学生的竞争节点粗暴前置到大学入学之初,试图用短期的技能训练定义“领先”,让准大学生误以为,入学时多掌握几个知识点、多接触点“人脉”,就能一劳永逸地占据优势,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

  当然,准大学生有这种心态也并非不可以理解,毕竟,社会竞争太过激烈,稍一懈怠,可能就被同学甩到身后,只能提前“卷起来”。但这种“卷”的代价是,年轻人失去了难得的休息放松时间。这对进入人生角色转换阶段的年轻人来说,有些错位。

  这也压根不符合大学的气质与培养目标。如果说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做题与应试,那高等教育的内容则要丰富得多:不仅是学习知识,也要训练价值,还要习得一份谋生技能。

  无论如何,强调自由开放、探索人生多种可能的大学,与以“做题为王”的高中有着本质区别。“赢在大学起跑线上”继续将准大学生框定在高中生的学习轨迹中,这是一种完全悖逆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曲线的功利化做法。

  而为了“收割”用户,一些培训机构疯狂进行新生焦虑营销,直接将“打破挂科率高魔咒”“提前锁定评优、奖学金及保研资格”写进营销话术,刻意营造一种紧张感,仿佛不衔接就要落后于人了。这种别有目的的误导,不断加深着家长与学生的焦虑。

  “高大衔接班”,多么“一本正经”,何其“用心良苦”。但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做题家”,格式化的训练永远催生不出独立思维。大学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跳出题海,看到更多元广阔的世界。“赢在大学起跑线上”与大学定位南辕北辙,只会扼杀大学新生本该蓬勃成长的可能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马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