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遏制网络暴力,法律须亮剑

字体:
2025-08-11 08:59:50 来源: 光明日报 陈江

  唯有对越界的施暴者予以严惩,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并在法律的框架下理性表达意见,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遏制网络暴力,法律须亮剑

  近日,河南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邵医生坠亡的消息,像一记重锤砸在公众心上。这位当了20多年妇产科医生、曾获“河南省优秀医师”称号的医者,最终以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而悲剧的导火索竟是三起医疗纠纷引发的网络暴力。不少网友感到痛心: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何至于走到这一步?

  从家属披露的遗书和网络平台的记录看,邵医生生前确实遭受持续谩骂和攻击。网络平台方也发布情况说明,承认之前处置过不少指责、攻击医院和医生的违规视频、评论。目前,当地相关部门已成立调查组,医疗纠纷的责任有待进一步查清,相信有关部门会给个明确说法。

  网络暴力猛于虎。其可怕之处,在于把现实中的矛盾转化为无休止的网络追杀。一些原本零散的负面信息,在网络上形成一股合力,再加上算法推波助澜,恶意内容传得越来越广,最后变成了一场针对个人的舆论审判。这些打着弱者旗号的攻击,还总带着点道德优越感,让施暴的人觉得自己在“替天行道”。

  医疗领域的特殊性,让网络暴力的破坏加倍。医患间本就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差异、立场差异,患者对诊疗结果存疑时,很容易滑向对医生人格的攻击,网络暴力便成了压垮医患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专业问题一旦抛入公共舆论场,网民难辨对错,极易被情绪裹挟,沦为暴力的“帮凶”。

  值得警惕的是,网络暴力对专业群体的“精准打击”,正在摧毁社会的信任根基。医生、教师、科研工作者等需要高度专业素养的职业,本应是社会尊重的对象。但当他们的专业判断被随意质疑,个人名誉因网络暴力而污名化,这种伤害便不止于个体,更会动摇整个社会的专业精神。

  遏制网络暴力法律亮剑必不可少,且应该一马当先。《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2024年发布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针对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和用户的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作出了细致规定,强调“对组织、煽动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络暴力信息或者利用网络暴力事件实施恶意营销炒作等行为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从重处罚”。而此次事件中,邵医生曾于7月30日前往周口市太昊路派出所报警,却被告知不予立案;次日再次报警,虽获立案,但仍未明确解决方案,也未第一时间联系网暴者下架视频。这种法律上的“怠慢”实在不应该,应予以复盘反思,堵上漏洞。

  遏制网络暴力还需要形成合力,平台应完善内容审核算法,为争议话题设立特殊预警机制;网信等部门更要联合平台,及时发现苗头,及时介入,综合调解;涉事单位和相关部门也要为受害者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干预、法律支持。

  邵医生的离开,不只是一个生命的消逝,更是一次对网络言论边界的叩问。当键盘成为伤人利器,流量盖过生命的重量,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唯有对越界的施暴者予以严惩,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并在法律的框架下理性表达意见,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让邵医生成为网暴最后一个受害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廖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