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上海书展上,一款“鲁迅同款毛背心”火上热搜。这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文创品牌“人文之宝”推出的“鲁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吸引年轻一代争相抢购。有网友戏称,这是文豪的战袍,穿上秒变“人间清醒文学青年”,也有作家表示,穿上之后写稿更快了!截至目前,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鲁迅同款毛背心”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已跃升为今年以来最为出圈的文化符号之一。鲁迅长孙周令飞告诉记者,他对这款文创产品的“爆火”现象并不感到吃惊,说明他的“影响力依旧无法撼动”。
这件背心关联着鲁迅与许广平之间一段温情往事,1926年秋,许广平在广州亲手编织了它并寄给鲁迅,而鲁迅不仅在信中表达欣喜之情:“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无须棉袍了。”而且此后,鲁迅穿着它上课、会友、写作、拍照,使其成为他经典形象的一部分。有反对意见认为,销售“大先生的毛背心”有点消费鲁迅先生的味道,这种争议反映了不同年龄段人对文化接受模式的不同看法。
如今年轻一代消费者,成长于视觉化、体验化和互动化的媒介环境中,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个人体验、情感共鸣和身份扮演来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对他们而言,购买一件“鲁迅同款”毛背心,可能首先并非出于对鲁迅思想的深刻理解,更多是基于对类似“文豪风”“知识分子风”美学风格的某种追捧,或是对一种文化人设的短暂扮演。
这种文化接触方式,虽然无法替代深度阅读和思考,但至少提供了一种亲切的入口,让经典人物以更鲜活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实际上,年轻消费者愿意为背心支付399元,不仅因“鲁迅同款”的符号意义,更因其承载的“文人生活想象”——鲁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而毛背心展现的是文豪生活化的一面。
许广平手织衣物的细腻,鲁迅穿着背心写作的慵懒状,这些细节消解了当代年轻人与过往文学巨匠的距离感。正如有网友调侃的:“原来大先生也会怕冷,也会穿老婆织的毛衣。”它不再是一件普通的毛衣,而是一个承载着故事、情感与文化记忆的符号,使消费者通过“穿戴”行为获得与文学巨匠的心理连接和文化认同感。很有可能这件“鲁迅的COS服”会慢慢引领他尝试着去了解鲁迅先生的书和思想,从这意义上说,文创产品或许扮演了“文化引路人”的角色,这种“解构”恰是经典传承的必经之路。
这种创意实践,为经典文化的活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也让出版机构在纸质书之外找到了与读者互动的新途径,从而有了更加多元的阐释空间。当然其最终价值仍取决于它能否激发人们进一步探索鲁迅作品与精神的兴趣,因为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我们从毛背心走向文本,从符号消费走向精神对话,让鲁迅的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有句话说得好:“最好的纪念,是让先生的温度继续温暖当代人的胸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