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杭州综合频道视频号报道,最近,有外地游客感叹“杭州的交通又给我上了一课”。他发现杭州的非机动车在等红灯时,竟能自觉分出左中右三个车道,不同方向的骑车人各行其道不会“打架”。原本以为这位游客看到的只是个例,巧的是在笔者的朋友圈里,有同事晒出了杭州另外一个路口,也是差不多的队形。
以往,非机动车等红灯时,各路车流“上了路就是各凭本事”,喇叭声、吆喝声不绝于耳。和机动车道比起来,确实不够有序。从新闻报道中看,路口并没有交警等人员维持秩序,地面也没有划线,骑车人完全靠自觉排为三队。左拐和直行的为右拐的留出空间,避免了乱哄哄堵成一锅粥的情况,也减少了口角争执和安全隐患。
文明,看似宏大遥远,有时就流淌在这样不起眼的生活细节里。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有人在新闻下留言:“其实也是没办法,杭州的非机动车道不宽,但是车流分为左拐、直行、右拐三个方向,如果不排好队,大家都会被堵住走不了。”更高的效率、更低的社会成本,这本来就是文明的正向反馈,同时自觉与理性也在不断抬高着文明的水位。通过形成共识,人们的福利都得到提升,这种“效率驱动文明”的现象非常值得肯定。所以,文明不仅关乎人们的道德,也体现着公共效率需求,二者构成了一种相生相济的关系。
当然,理性精神只是良好风尚的一个来源,多年来浙江文明素质工程的持续熏染,才是人人学礼践礼、处处见礼展礼最为深厚的土壤。杭州的文明出行名片并非一日铸成,背后是多年来的法规约束、舆论引导与文化熏陶。从“礼让斑马线”开始,反复倡导、实践的文明行为嵌入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认可的社会风尚,继而在更多场景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不仅是交通出行,在浙江,“最美现象”“爱心食堂”“最美上学路”“道德银行”……从一件件小事和实事中,群众对何为“有礼”更加有感有得,“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的品牌日渐响亮。
也有人说,杭州有的路口确实存在按车道自觉排队,但并不是普遍现象。不可否认,这和大家的观感一致。其实,当年的斑马线礼让行人也不是一夜之间就“遍地开花”的。首先是从公交车、出租车做起,从市区的一些主要路段做起,逐渐一步步带动社会面,直至如今形成一种普遍风气。所以,谁又能说这几个路口的清流,不会成为漫卷全城、全省的风潮呢?
文明,体现在日用而不觉的日常。文明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都助推一把。交管部门、文明办等部门可以把这几个路口作为样本,向全路段、全社会宣传推广,让更多人加入到文明出行的行列中来,让更多人受益于文明出行带来的通畅与安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