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烟花易逝,生态之殇难平

字体:
2025-09-22 10:26:01 来源: 浙江日报-浙江在线 杨建初 贾卫列

  在艺术与自然的对话中,我们需要更审慎的制度和更充分的科学评估,以及对社区文化更真切的尊重。

  9月19日傍晚,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在西藏日喀则江孜县热龙乡的喜马拉雅山脉燃放了一场名为《升龙》的烟花表演。三幕烟花沿山脊依次绽放,在海拔约5500米的雪域高原上呈现出一条巨龙升腾的动态景观。虽然主办方强调烟花采用可降解材料并制定了防护预案,但这场表演依然引发巨大争议。虽然我们不知道此举目的是什么,但在一个非常敏感的区域燃放烟花没有争议那绝对不可能。

  主办方声称,所用的彩色粉末为生物可降解材料,燃放污染物排放量符合国际环保标准,且风险等级为最低。同时,活动团队制定了“预防—监测—恢复”的全流程管理,包括转移牲畜、驱离小型动物,以及活动结束后的场地清理和植被修复。然而,生态专家质疑在严寒高原环境中,可降解材料的分解速度可能大幅减缓,烟花燃烧依旧会释放污染物,而爆炸产生的噪声和震动更可能干扰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喜马拉雅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拥有仅次于南北极的冰川储量,是数十亿人的水源保障。其生态系统极度脆弱,人类活动给它带来的影响需要漫长的恢复周期,烟花燃放后的化学残留物,一旦渗入高寒草甸土壤或水源,将对当地的土壤、植被、动物乃至饮用水造成长期且难以逆转的危害。

  制度上的漏洞同样不容忽视。当地生态环境部门表示,此次活动手续合规,只需完成备案和基层审批,无须环评。我们目前尚不知背后的具体考虑,但这种将“材料环保”与“活动无害”画上等号的做法,实际上忽略了环境脆弱区对环保的特殊需求。专家指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地方政府,在认知和执行上都存在偏差。

  除了环境和制度层面,文化因素也应被正视。热龙所在区域属于“乃钦康桑”神山体系,当地牧民延续着“春不伐木、冬不鸣金”的传统禁忌。艺术团队虽然获得行政许可,却未能与当地社区进行充分沟通。这种忽视地方文化语境的“文化盲区”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并不少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要求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也就是要尊重社区意愿,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未涉及文化生态,使得类似活动如果仅仅依靠环境部门审核,很容易通过行政程序却忽略文化伦理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替代方案并非不存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就以LED虚拟烟花替代传统燃放,既保留了视觉效果,又避免了污染。相比之下,此次在青藏高原燃放实体烟花,显然考虑欠周。

  《喜马拉雅气候宪章2025》提出,应将“全球与本地融合、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也提醒我们,应建立一套包含生态成本核算的价值评估体系,对高敏感地区的艺术活动进行更严格的审查,确保艺术表达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已成立调查组,对烟花秀的生态影响展开核查。蔡国强与始祖鸟方面也公开道歉,并承诺配合第三方评估及采取修复措施。调查的重点,不仅是此次活动对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冰川水源的潜在损害,更在于如何以此为契机,推动相关立法完善。唯有明确在生态脆弱区开展艺术活动的环评与审批要求,才能避免类似争议反复上演。

  烟花易逝,生态之殇难平。喜马拉雅的壮丽不该成为一次性表演的背景布。在艺术与自然的对话中,我们需要更审慎的制度和更充分的科学评估,以及对社区文化更真切的尊重。

  (作者分别为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副院长、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智库中心研究员,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江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