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收缩标签不能乱标

字体:
2025-09-30 07:48:59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评论员 高路

  时代在发展,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城市主流,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让城市有了更多转身的机会、发展的可能。我们看待城市的理念和眼光都要有所突破。

  一份出自学术期刊论文的收缩型城市名单近日引发舆论关注。《河南社会科学》2025年第9期刊发郑州大学商学院三位学者的文章《收缩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文章在引言部分列出了一份138个收缩型城市名单,一些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赫然在列。很快这份名单引发了评判标准是否准确公正、收缩型城市如何自救等争议。一些城市纷纷辟谣。文章作者回应称,这138个收缩型城市,是团队用“七人普”和“六人普”的常住人口数据直接相减,结果为负数即可得出名义上的收缩型城市。也就是说,从没有什么官方定义上的“收缩型城市”。

  一篇学术探讨文章之所以引发争议,在于用“收缩”这个词评价一座城市时的巨大杀伤力。一般而言,“收缩”是个含义丰富的概念,当指向人口、产业、城市建设等多重维度时,收缩的底色是萧条、功能退化。可名单中的一些城市,不仅没有衰败,还发展得不错,显然与城市发展面貌、市民的直观感受不符。可见如此定义城市不仅不能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城市发展的水平和现状,还会因为对城市规模、建成面积和人口等硬指标的偏好,忽视了对文化、教育、医疗、治理水平等软指标的审视,误导社会,将城市发展理念带上歧路,甚至导致城市形象标签化。

  7月份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到,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会议明确要求应坚持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这意味着,我们看待城市的理念和眼光都要有所突破。

  现代城市当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口规模只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项因素,并非决定因素。时代在发展,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城市主流,城市需要摒弃“规模为王”的传统路径,走出摊大饼、贪大求全式的发展误区。百城争妍,各有千秋。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决定了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有些城市规模适中,正处于高速发展中,当给足发展空间;有些城市人口规模减少,不妨通过精简机构、缩编等途径打造服务型政府,将公共服务、城市治理体系打磨得更精细;有些超大城市,体态臃肿、“城市病”缠身,还应该主动收缩,瘦身减脂,方能更健康。

  更要做好改革创新这篇文章。城市能级提升不免面临发展动能的转换。近年来,一些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以后凭借文旅产业再度兴起,这提醒我们,所谓的“收缩型城市”并非无路可走,需要用创新思维蹚出一条新路。交通能力和互联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陆、沿海的地域差异。“数字游民”打破了生活和工作的地域界限。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让城市有了更多转身的机会、发展的可能,所谓的“收缩型城市”完全可以从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阎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