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用情于民,投资于人

字体:
2025-10-09 07:06:51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潘令麒 陈述之

  我国“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不久前国务院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十四五”期间,近100万亿元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标志着国家财政的民生导向愈发鲜明。从发放千亿元育儿补贴到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一系列举措表明,“投资于人”正从政府文件走进百姓日常。

  所谓“投资于人”,是指将政策、资金和资源持续投向人本身,通过实现“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增值,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这一转变,表面是投资重心的调整,实质是发展思想的升华,必将带来发展质量的嬗变。

  “投资于人”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亦是基于新发展阶段的计利长远之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投资于人就是投资未来。直接来看,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千万人次、安排数百亿元学生资助经费、保障生育养育补贴等,正直接惠及千家万户。间接而言,旧房改造、医疗资源下沉、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则在持续优化个体发展的宏观生态。这一切,都是在为民族的未来积蓄最宝贵的“人力资本”。“以人民为中心”是“投资于人”的理念基石。从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到促进居民增收减负、拓宽青年就业渠道,不仅是“把钱花在人上”,更是“把钱花到人心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投资于人”就是“用情于民”,是为群众的幸福“充值”。

  “投资于人”与“用情于民”二者有机统一,互为表里。这也为我们制定“十五五”规划提供启示。它要求我们在政策制定和项目谋划中,必须算好政治账、经济账、民心账。面对民众期盼,要舍得真金白银,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也要保证该投的民生资金投到位,让“步子迈得实”。同时,投资必须精准有效,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倾听民声、把握民情,确保把实事办好,造福于民,切忌将民生工程搞成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

  总之,从“物的积累”转向“人的发展”,是一场深刻变革。坚定不移地“投资于人”,就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阎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