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好事不能办歪了

字体:
2025-11-10 07:23:09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曹林

  近来好几条新闻,都跟少数公共机构越过权界侵犯公众权利有关,让本应全民支持的反诈受到舆论热议。这种“好事办歪”的尴尬让人们看到,用单一逻辑解决问题,背离常理。而把这种逻辑推向极端,形成压倒一切的“反诈至上”,既殃及无辜,也害了反诈本身。

  近日,一位律师发文讲述了自己在山东某银行取款被银行连续询问并报警的经历:因要给即将结婚的朋友包红包,他去银行取钱(低于5万元),柜员连续追问其“取现用途是什么?”“具体买什么?”“上个月某月某日,有个叫某某某的人给你转了若干元,这笔钱是什么?”银行称是根据反诈中心下发的通知执行的。媒体调查还发现,外地身份证在江西一些地方办理新电话卡的门槛明显“加码”,部分地方电信营业厅即便对本地户籍居民,也要求提供工作证明、社保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银行流水等材料中的任意一项。

  这并非个案,媒体已曝光过多地存在类似问题。反诈通过设立一定的门槛为诈骗制造“障碍”,本是好事,但在一些地方却层层加码,以“反诈至上”的逻辑给反诈权力随意加戏,随意给民众增加义务。上面明明要求是取款5万需要说明去处,到下面就随意降到1万、5000元,甚至只要取款就详细追问去处,给公众生活带来很大麻烦。明明是自己的钱,却好像自己成了犯罪嫌疑人,好像为了反诈,“反诈”可以置于民众正常权利之上。

  但反诈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众多事务中的一件事,它并不具备“可以压倒其他事务”的至上性。动辄“某事至上”是一种落后的表现,“反诈至上”暴露的是这些地方治理能力的匮乏和法治意识的薄弱。

  首先是治理能力的匮乏。一种治理方式的进步性表现在,它具备兼容性,能够兼容民众的不同需求和多元权利,而不是“为了某个目标而放弃其他权利”。确实,一个人遭遇诈骗,会产生巨大的损失,但“可能被诈骗”只是一种可能,人们的日常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保护自己的隐私,到银行办事的高效率,对自己财产的自由支配,不被过度干扰的服务享受,自己的事情不被问询的自由权,等等。好的治理,应该能够在这些需求中进行平衡,避免让民众陷入“为了防范你被诈骗你必须让渡出其他权利”的反诈规定支配感。不能为了解决“可能被诈骗”这一个问题,而给民众制造出其他的麻烦问题,反诈重要,其他就不重要了吗?

  不能“为了你不被骗”就随意限制公众应得权利的优先性,对于公权力,法无授权即不可为。既要反诈防骗,又要隐私,还要效率,这种“既要又要”决定了反诈是有限度的,其他的“又要还要”限制了反诈必须在一定的程度上,不能干扰其他权利的正当运行。

  动辄“为了你好”,动辄“某事至上”,一种强烈的扩权冲动吞噬了民众本不受侵犯的诸多权利。这也暴露了反诈治理的能力不足。在信息保护的缺失下,骗子早就洞穿了公众私人信息的壁垒,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着无孔不入的诈骗。反诈本应该提高大数据治理能力,通过提升数据能力精准、精细地反诈,依赖先进技术跑在骗子前面。而一些地方缺乏这种技术精准性,反用那种最原始的人肉方式反诈,盘问,开证明,交代来源,接受公共部门核实,就差“为了反诈而禁止取款”这种锯箭疗法了。这种无休止的盘问,让大数据、数智化、智能化成了一个笑话。

  反诈治理,本应该是为骗子设置障碍,增加诈骗的成本,却成了给公众增加成本。这种走火入魔,拖法治进步的后腿,真需要去火祛魔了。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阎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