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在乌镇,懂了“做一棵梧桐”的意义

字体:
2025-11-12 07:36:21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柳昕仪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句古训在乌镇有了新的注脚:我们必须先让自己长成树,根扎于乌镇的青砖黛瓦间,枝叶才够得上为凤凰遮风挡雨。在乌镇我做了9天的“小梧桐”,9天的志愿服务于我而言,恰是一场从“引凤”到“成树”的认知倒转。

  11月9日午后,梧桐金黄,丹桂飘香。刚结束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小梧桐”志愿者们站在景区门前与古镇挥手告别。作为909名志愿者中普通的一员,我想讲讲我们的故事。

  11月6日至9日,我们身着量子蓝志愿者服,分布在会场、酒店、接送站、新闻中心等点位,用笑容迎接每一位嘉宾。可鲜有人知,正式上岗前我们已在乌镇培训踩点近一周。穿梭水乡熟悉每一条小路、每一座小桥,这些脚步不仅是在丈量地图,更是在构建一种“主场责任”——你必须先成为这个地方的“主人”,才能让来宾“宾至如归”。

  大会期间,最早的志愿者五时半起床,七时上岗。我所在的酒店服务组,每半小时轮班,日均站立7.5小时。第二天起,脚底、膝盖、腰背已开始酸痛。但当疼痛蔓延时,我突然懂了:志愿服务最美的姿态,从来不是不知疲倦,而是带着疲惫依然选择站立。所谓“全情投入”,不是忘却疲惫,而是记住为何出发。

  峰会上,各国政要与行业大拿不仅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更成了我们观察未来的样本。

  9天里,我们在桐乡增长见识、磨炼意志、收获友谊……我终于明白:“做一棵梧桐”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引来多少凤凰,而在于——当凤凰飞过,这棵树已因扎根而更加茁壮。世界互联浪潮中,我们正学会在服务的土壤里,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年轮。

  (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阎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