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辟谣赶“潮”,效果拉满

字体:
2025-11-21 08:40:27 来源: 潮新闻 评论员 高路

  图源 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公众号

  辟谣也能这么“潮”?AI模拟庭审、脱口秀上阵……四川这波操作亮了!据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公号,近日,第六届四川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征集活动颁奖仪式在自贡圆满举行。活动现场正式揭晓《“谣”无处逃》《辟谣:德阳8月10日发生液化气罐车爆炸——假的》《谣言止步于此 真相永存心中》《熊猫话节气》等30件优秀辟谣作品。

  这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辟谣作品有效地提高了传播效果,起到了遏制谣言传播的作用,令人耳目一新,一革辟谣公告、公文的生硬面孔。

  谣言之所以能得到迅速传播,一方面是谣言本身的欺骗性,另一方面是有人为的痕迹,制造者深谙谣言传播的规律,擅长用一些新的手段、新的包装针对受众的心理,量身定制。辟谣作品当然也不能无视传播规律,也需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不按规律办事,就可能落于人后。很多辟谣公告之所以总是慢人一拍,追着谣言跑,起不到灭火的作用,就是吃了传播形式落后的亏。

  很多地方发一则辟谣公告了事,语焉不详,让大家有种摸不着头脑、把握不住要害的感觉;有些辟谣公告回避公众关心的核心问题,自说自话,看似在辟谣,其实是在制造更多的疑点;有些辟谣公文拖沓冗长、长篇大论,读着都费劲,又何谈传播的效果。对传播规律、传播形式的忽视,让辟谣的效果大打折扣,也给地方工作带来了被动。

  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公号转发四川的这次评选比赛消息,显然也是因为看到了其中的弊端,希望四川的做法能给大家带来启迪。发生在四川的事对全国都有借鉴意义。所谓的“潮”,不是追赶时尚的潮流,而是采用最佳的表达方式,追求最好的传播效果。辟谣不能只满足于说清事实、说清道理,更需要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有所创新,需要根据当下的传播特点作出改变。一部优秀的辟谣作品,不但要完整地展现谣言产生的始末,还要把谣言生成的关键节点告诉大家;不但要把事情说清楚,还要以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方式说清楚;不但要求用词准确,还要可读、耐读;不但要有理有据,还要形象生动。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将新的技巧、新的技术融入到工作中去。比如,数据的可视化呈现技术、AI技术可以让内容生动起来,视频、短视频已经成为大家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用在辟谣作品中可以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四川这次获得好评的作品就是利用好了新技术新技巧,从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当然,很多辟谣作品之所以面目呆板,并非制作人员主观故意,而是因为不具备这样的制作能力。各级各部门都要引起重视,引入技术人才,培养这样的能力。这几年,与谣言的战争已经成为各地展示负责任的政府形象、体现民生温度和社会治理水平的一扇窗口。地方的行政能力也要赶上潮流,体现出应有的担当意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庞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