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收看本期的《问政零距离》。

  20世纪60年代初,诸暨枫桥的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1963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半个世纪以来,“枫桥经验”在推广应用中不断丰富发展,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今天我们邀请了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平安办主任朱贤良作客浙江在线,就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平安浙江建设这一主题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朱贤良:各位网友好!非常高兴能在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之际作客浙江在线,围绕“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平安浙江建设”这一主题与大家进行互动交流,欢迎网友积极参与和提问。

  主持人:朱书记,“枫桥经验”从诞生至今已经50年了。很多网友都听说过“枫桥经验”这一名词,但对其真正含义了解不多,因此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枫桥经验”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它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朱贤良:“枫桥经验”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63年2月,中央决定在全国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作为浙江省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单位,诸暨县枫桥区(就是现在的诸暨市枫桥镇)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开展说理斗争,没有打人,更没有捕人,就把那些认为非捕不可的“四类分子”教育好了。

  同年10月,公安部领导来浙江调研,向正在杭州视察的毛泽东同志作了汇报,毛泽东同志肯定地说:“这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并指示要好好进行总结。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公安部派出调查组来到枫桥,在调查核实后,起草了《诸暨县枫桥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即“枫桥经验”,其主要精神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

  同年11月22日,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此后,中央又两次对“枫桥经验”作了批转。从此“枫桥经验”就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

  回顾总结“枫桥经验”产生发展的历程,尽管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但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始终没有改变。概括起来,主要是六句话,发挥政治优势,相信依靠群众,加强基层基础,就地解决问题,减少消极因素,实现和谐平安。可以说,“枫桥经验”所蕴含的基本精神,无论在过去、在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有普遍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于政法综治维稳战线来讲,是一个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一以贯之坚持、不断丰富发展、与时俱进创新。

  主持人:50年前诸暨枫桥的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的好方式。50年来,无论是社会环境、法治环境还是群众的需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什么“枫桥经验”这棵“常青树”能够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朱贤良: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好多网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枫桥经验”产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新形势下是否过时了?“枫桥经验”诞生在一个江南小镇,跨越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半个世纪以后仍然具有普遍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我想不外乎这几个方面:

  首先,离不开党的几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大力倡导,中央有关部门的有力指导;离不开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枫桥经验”的精心培育和积极推广。还有一条根本原因,就是“枫桥经验”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是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枫桥经验”的核心和根本就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这也是“枫桥经验”这面旗帜高高飘扬的力量源泉。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为建设平安浙江的总抓手,多次对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工作进行部署。特别是200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省委作出建设平安浙江的决策部署后,各地、各部门按照“大平安”理念,运用“枫桥经验”的基本精神,相继创造了综治工作中心、综治进民企、“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民主恳谈、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工作,使“枫桥经验”在原有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浙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朱书记,我省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开展平安建设较早的省份之一。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我省在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推进平安浙江建设方面主要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朱贤良:今年是“枫桥经验”诞生50周年,也是开展平安浙江建设的第10个年头。半个世纪来,“枫桥经验”的精髓已经渗透到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成为我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宝贵财富。

  回顾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主要做法,我想可以概括为“五个注重”:即注重源头治理、预防在先,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注重整合基层力量和资源,夯实社会平安根基;注重专群结合、群防群控,构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防线;注重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着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注重统筹谋划推进,坚持发展、稳定两手抓,“经济报表”、“平安报表”一起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这些年来,我省通过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平安浙江建设,全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特别是衡量平安稳定状况的几个主要指标,比如信访总量、刑事发案以及安全生产事故等,都呈现了总体下降的良好态势。主要成效体现为“两高三降”:

  “两高”,即: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高”,矛盾化解成功率“高”。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12年我省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5.93%,连续九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2012年全省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41.4万件,成功化解40.51万件,化解成功率达到97.85%。

  “三降”,即:刑事发案、生产安全事故和信访总量均明显下降。以安全生产为例,2012年全省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4.3%、5.3%和6.8%,连续九年实现三个“零增长”的目标。

  主持人:朱书记,访谈进行到现在,已经有很多网友通过微博、微信和直播页面给我们留言。我们一起来回答几个网友提出的问题。

  朱贤良:好的。

  主持人:前面,朱书记讲到,近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创造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工作。据了解,近年来我省各地都在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网友“大山深处”等很多朋友想知道“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一做法是怎样形成的,是如何为老百姓提供服务的?

  朱贤良:“大山深处”网友提的问题很专业,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对平安浙江建设的关心支持!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发源于我省的舟山市,是基层干部群众探索创造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现有行政区划和管理格局的合理延伸,变过去“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基层一张网”,变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网格联动”,使党的声音和政府服务延伸至整个社会肌体的最末梢,使基层群众能够得到更加便捷全面的服务。

  回顾我省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实践,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和成效:

  一是坚持党政主导,推进管理服务系统化。各地各部门都把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纳入全局谋划,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基层平安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二是合理划分网格,推进管理服务末端化。各地根据农村、城市社区和流动人口聚居区等特定区域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划分网格,把“网格”作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把管理服务网络覆盖到全社会,触角延伸到基层单位和每家每户。目前,全省共有网格11.7万余个。

  三是科学组建团队,推进管理服务多元化。以镇街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各类服务管理平台为依托,整合和利用党建、行政、社会、市场等各方面资源,分层分类组建各类团队19.8万余支,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34.6万名,主动服务群众、解决诉求、化解矛盾、消除隐患,实施全方位、多样化的管理服务。

  四是健全完善机制,推进管理服务规范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说到底就是要做好群众工作。我们明确网格团队的基本任务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分工,建立完善定期走访、协调办理、教育培训等制度,通过“人往格中去、事在网中办”,在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主持人:确保生产安全是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听了朱书记的介绍,我也有切身的体会,作为一个浙江人,我是感到安全的。今年以来,国内频频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网友“幸福365”想问一下,我省在推进平安建设中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朱贤良:谢谢“幸福365”的提问。

  你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生命最宝贵,平安大于天。省平安办从2004年拟制平安考核办法到现在近10年了,我们始终突出强调这个问题。在平安考核体系里,15个“一票否决”事项,都是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重大内容;凡是发生影响人民生命安全的案(事)件,我们都突出加大考核权重。

  特别是今年以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始终坚守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一方面,把安全第一贯穿于平安浙江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影响人民生命安全事项的考核权重,把考核的天平更多地向安全发展倾斜。特别是用好监督批评和“一票否决”的“利器”,加大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力度,加大对社会治安、交通和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公共安全隐患整治情况的检查考核力度,有效督促各地各部门强化安全意识,强化工作措施,不留死角、不留盲点地筑牢安全的防护堤,坚决防范和遏制公共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平安、更加美丽的浙江。

  主持人:网友“小鱼儿”说,他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和事佬”等类似的节目,也听了很多关于矛盾调解的故事。请朱书记介绍一下我省有关坚持发展“枫桥经验”,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方面的情况。

  朱贤良:谢谢“小鱼儿”这位热心网友。“枫桥经验”起源于矛盾化解,服务于化解矛盾,又在化解矛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是“枫桥经验”最突出的特点,是“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

  刚才“小鱼儿”提到的“和事佬”,是杭州首创的协会自治组织,是一个社会组织,主要以“身边人掺和身边事,草根力量化解民间矛盾”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这也是传统的人民调解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和发展。

  据我了解,目前,杭州所有的社区、村都建立了“和事佬”组织,一共有2万多名“和事佬”活跃在乡村社区,每年化解的矛盾纠纷在6万起以上。百姓的矛盾纠纷,居民的生活诉求,住户的大事小情,好多都由“和事佬”收集、协调和解决。

  现在,全省有像“和事佬”这样从事婚姻家庭、邻里等传统民间纠纷的调解的组织近16万个,比如,宁波的“和谐促进会”、衢州的“兰花热线”,等等。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交通、劳动、物业等带有较强行业、专业特点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这些新型矛盾纠纷,从性质上讲仍然属于平等主体间的民事纠纷,与传统民间纠纷一样,适宜用人民调解方式来化解。但是,因其具有明显的行业性、专业性特点,已无法依靠传统的人民调解组织、运用传统的方式和机制来化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近5年来,我们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把创新发展人民调解工作、推进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作为重点,在医疗、交通、劳动、物业等13个行业、领域建立专业人民调解组织1300多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主持人:网友“天空遨游”说,他是一位刚到宁波工作的外省人,初来咋到,需要咨询、求助的事情很多。后来听老乡介绍,打了“81890”求助,解决了很多问题,感觉到陌生的城市再也不陌生,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信心。

  朱书记,请您介绍一下“81890”是个什么样的平台?它能给广大居民群众提供哪些服务?

  朱贤良:“81890”是宁波话“拨一拨就灵”的谐音。“81890”是宁波市海曙区政府在2001年8月建立的一个市民求助平台,也是全国首个集公共服务及一般家庭服务供需对接功能的服务平台。

  该平台采用“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旨在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满足群众需求,保障群众利益,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目前, 81890服务平台已开通23个电话席位,建有中国81890服务网站,24小时服务,日均受理求助事项3000余件。

  “拨一拨就灵”,关键就是响应及时快捷、服务灵活便利。81890服务平台凭借其公益品牌的强大号召力,广泛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资源,重点开发一些面向盲人、老人、智障人士、困难群众、癌症病人等群体的服务项目,发展了800多家加盟服务企业,服务内容涉及20大类190个项目,基本上涵盖了居民日常生活各种服务需求。

  任何人只需拨打81890一个号码,就可以把需求和意见、建议传递到相关部门单位,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和服务企业就能够准确掌握服务对象需求,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督促解决相关问题,实现了公共服务资源、市场服务资源与市民需求的有机对接,架起了一座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联通的“连心桥”。

  近年来,81890又紧贴群众的生活,根据群众需求的变化,不断拓展服务功能,逐年拓展了81890失物招领中心、老年人应急呼叫系统等62个服务功能。

  去年,我们把宁波市81890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我省社会管理创新的八个成功经验之一,向全省作了推广。目前,全省所有的市、85.6%的县(市、区)都已建立了类似“81890”、“96345”等公共服务平台。

  主持人:网友“邻聚里”说,他住的老小区近几年通过开展“平安社区”创建,小区及周边治安状况有了很大转变,过去居民意见较大的电瓶车、自行车失窃现象明显减少,小区的环境卫生、管理秩序也好了很多。

  请问朱书记,近年来我省抓平安社区、平安村等基层创安工作有哪些举措?

  朱贤良:感谢“邻聚里”网友的参与。其实,你的感受也代表了很多老百姓的感受。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社区、村居、企业、学校等是按照生活、生产、学习等不同的需要组合而成的社会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细胞”都健康,社会的整个“肌体”才会健康。只有每一个“细胞”都充满和谐的因子,整个社会才会和谐安宁。

  近年来,我省以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为抓手,进一步加大了基层平安创建力度,在创建内容上,拓展到包括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等内容,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大平安”;在创建领域上,扩展到社区、村居、渔区、市场、企业、医院、学校、景区、林区、铁路、公路、家庭等基层各个单位、各个层面;在创建网络上,通过大力推广建立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有效整合了综治、信访、公安、司法、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等部门的力量,并大力推进网络延伸,使创建力量由“五个指头”捏成了“一个拳头”,从“单兵种作战”发展为“集团军作战”,真正形成了基层维护稳定的合力;在创建机制上,规范为上下衔接、左右配套的完整体系,建立完善了基层平安创建领导责任、组织网络、考评奖惩、经费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夯实了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

  通过深化基层平安创建工作,大量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了有效化解,治安案件高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实现了“零增长”等等,为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今年8月份,我省举办了首届群众最满意的平安村(社区)评选活动,经过各地推荐、群众投票、社会公示、核查审定等程序,慈溪市五塘新村等50个行政村、舟山定海区香园社区等50个社区被评为群众最满意的村(社区)。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裕起来的群众求稳定、求安全、求和谐的愿望日益强烈。我们将继续坚持把群众的意愿和期盼作为基层平安创建的“风向标”,切实解决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依靠和发动群众,着力营造“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坚持“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把群众满意作为深化基层平安创建的根本标准,努力建设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正认可的、真心满意的平安浙江。

  主持人:朱书记,通过您的介绍广大网友对“枫桥经验” 50年的辉煌历程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那么,展望未来,我省进一步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平安浙江建设有什么样的考虑呢?

  朱贤良:“枫桥经验”是我省政法综治维稳工作的“传家宝”、“金名片”,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近期,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浙江省委将联合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大会。

  我们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上来,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为平安浙江建设的总抓手,紧紧扭住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这条主线,坚持“群众想啥,我们就干啥”,牢固树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导向,围绕群众的需求明确目标,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推进工作,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标准,切实把“枫桥经验”的基本精神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断放大“枫桥经验”的效应,使这个“老传统”释放新能量、焕发新风采,让这棵“常青树”更加枝繁叶茂、永葆生机!

  主持人:非常感谢朱书记接受我们的采访,各位网友,我们这期的在线访谈就到这里,欢迎下期继续关注。

  朱贤良: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