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方阵参加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图为7日总彩排现场。 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9月22日,美国西雅图的华侨华人和当地民众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到访。 中新社记者毛建军摄
10月20日,英国伦敦的华侨华人和当地民众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到访。 人民视觉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访问格林纳达。图为我官兵同当地儿童合影留念。 人民视觉
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浙江乌镇的美丽夜色。 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国际秩序
维护胜利成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习近平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赢得热烈掌声。
9月3日的北京,风和日丽、碧空如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60多位外国嘉宾出席。盛大的阅兵式上,中国军队威武雄壮,同来自五大洲17个国家的军队方队或代表队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5月9日,由102名官兵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英姿飒爽地行进在莫斯科红场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对二战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举世公认。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红场阅兵式上的致辞中说:"中国作为亚洲反抗军国主义的主战场,付出了千百万生命的代价。”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逆潮流的做法都是徒劳的。站在纪念历史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作出共同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以及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承诺意义深远。中俄两场盛典,为的是同一个目的: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注入正能量。
70年前,联合国宪章寄托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今天,它所代表的当代国际秩序理念仍然有效,其中包括明确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原则、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坐而论道易,起而行之难。中国为和平而动,在伊朗核问题政治解决以及推动和平解决朝核、乌克兰、叙利亚等热点问题方面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为实现世界均衡发展,中国在联合国庄严承诺,提出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等举措。
"中国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历来是国际秩序的建设性力量。”"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成为促使联合国这艘大船开得更稳、开得更好的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赵明昊)
命运共同体
描绘"五位一体”蓝图
"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12月,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乌镇,熟悉的名词再次入耳。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大会,指出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们看到,中国的主张在国际社会产生热烈反响。中国同全球伙伴们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中,奏响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宏大乐章。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的观察与思考,观照人类文明的走向。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中国的着眼和主张,形成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路径和总布局。
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重要倡议,同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扩大利益汇合点,成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生动注脚。
(本报记者白阳)
新型国际关系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讲台上的郑重阐述,为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了新思想、开辟了新愿景。
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那一套,而是共同发展,携手前进,建设命运共同体。这是新型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共识再度得到确认,从庄园会晤到瀛台夜话再到白宫秋叙,两国高层交往吸引世界目光。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两国元首相互出席对方二战胜利纪念活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中英进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黄金时代”,中欧"四大伙伴”建设全面开花。今年的中国外交以中拉合作论坛开局,以中非合作论坛收官,形成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合作两翼齐飞的可喜态势。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将是国际格局在新起点上加快调整变革的一年。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承担应当肩负的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续写新的篇章。
(本报记者孟祥麟)
中国故事
梦想息息相通
讲述者:中国。聆听者:世界。
东方古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带来发展的传奇、和平的信念。
2015年中国外交亮点纷呈。从太平洋之滨到大西洋沿岸,穿越亚欧大陆走过非洲草原,一个个精彩生动的中国故事为国际社会津津乐道。故事所蕴含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走入世界人民心里。
"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习近平主席如同和老友唠家常一般,将一个小村庄的发展变化娓娓道来。人们读懂了,中国30多年发展经历了无数艰辛,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
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总有人指手画脚。"历史是现实的源头。”在伦敦金融城市长的欢迎晚宴上,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铺开历史的画卷。"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人们明白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所走的道路正是历史的选择。
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从美国到英国再到新加坡,不论是多边治理平台还是双边交往场合,中国积极回应世界关切,展示中国光明发展前景。"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释放中国信号,传递中国信心。人们听到了,中国前行的空谷足音。
"和”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近代的战火让中国人民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年份,中国在多个场合发出和平发展的时代强音。
在巴基斯坦共话兄弟情谊,在越南、新加坡追忆老一代领导人的传统友谊,在美国会见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在非洲畅谈中国经验,为非洲发展助航。动人的故事里,饱含中国人民的深情,写满合作共赢的真诚,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息息相通。
(本报记者杜一菲)
大国担当
共享和平与发展成果
"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习近平主席曾表示,当我们回顾2014年北京APEC会议这段历史时,可以自豪地说出这句话。
时光荏苒,转眼2015年即将落幕。从出台《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并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到倡导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创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再到积极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目标,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一系列重大倡议与举措,体现了中国外交推行的合作共赢新理念,展示了中国外交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
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也是充满挑战的事业。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期望的成果不会唾手可得。然而中国以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与行动,认真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积极承担中国肩负的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国力量。
中国于年内对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并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加入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并组建8000人维和待命部队、免除对最不发达国家债务;中国同美国、法国、欧盟、印度、巴西相继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建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
中国始终秉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同各国一道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努力,推动全球发展事业不断向前。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所说:"当我们与同时代的其他人分享梦想的时候,我们的梦想就会更有力量。”走出一条与世界各国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正是中国梦的世界意义所在。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正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
中国将继续承担国际责任,为国际社会贡献更多的公共产品,并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共同的利益守护、相通的现实诉求,中国愿与各国一道在发展中谋共赢,在合作中同进步,让世界人民共享和平与发展成果。
(本报记者赵成)
全球治理
新理念推动变革
11月30日至12月5日,习近平主席赴法国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活动,对津巴布韦、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并在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针对气候变化挑战和南北发展失衡两大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中国贡献智慧,提出方案,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不仅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指明了大方向,也为全球治理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
有学者指出,虽然18世纪就已经产生了大规模的洲际贸易,但直到20世纪中后期,政治、科技的巨变才让"全球治理”真正有了"被需要”的基础。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新兴的力量昭示新的希望。
全球治理体制需要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应当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应当看到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的必要性和必须性。只有让各国在国际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才谈得上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
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推动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中国明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是顺应世界不断发展变化、重大跨国性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的适时举动,而不是为了让全球治理结构向自己倾斜。从摒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一系列富含中华文化智慧的主张,中国贡献的全球治理观,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重要的思想引领,将为世界带来一个真正平等、多元、民主的未来。
(本报记者赵明昊)
《人民日报》( 2015年12月29日18版)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