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8日消息(记者刘乐)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通过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之后作出的重大判断。相对于中国经济长期注重需求侧管理而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更加注重从供给侧发力,以改革的办法来破解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隔8天,在11月18日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他再次提及。
习近平: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详细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就是要促进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
中国经济供给端的新变化,引起了全球经济学届的普遍关注,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郝福满说:“我们会观察中国生产结构的创新性等指标,看生产效率是否提升。在我们看来,这些指标显示出很多积极进展。”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再次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强调这是场硬仗。
习近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既要通过增加要素投入,促进经济总量稳定增长;也要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即将过去的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的年度词语。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经济学家李扬说,过去的经济政策,是着眼于需求方进行调控,这种政策的效果正在递减。“过去经济有波动,应对经济波动的主要政策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着眼于从需求方进行调控。这种政策当时是有用的,但久而久之,政策效果就会递减。”
的确,很直观的一个例子就是,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国内大量产品走不出去,1.5万亿的海外购物却让全世界为中国人强大的消费需求咋舌。冷热反差的背后,正是变化的市场需求和跟不上需求变化的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大创新,带来的不仅是理念和思路重大的转变,紧跟着的还有“三去一降一补”一整套辩证施策的治疗方案。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认为,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明确三大任务。“供给侧”是要靠创新驱动的供给侧;“结构性”主要针对当前经济中的诸多结构性矛盾推进改革;“改革”是通过制度的供给调动人的积极性。依据三大关键词,可以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为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改革引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1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自9月份打破连续54个月下降走势以来,连续第三个月正增长。全年钢铁去产能和煤炭去产能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已有10家企业与金融机构签署市场化债转股协议,46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迁入新居,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的积极变化正在发生。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从提出到推进,从推进再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发力点,引领经济发展新方向。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指出,不断研究市场深层次的需求。以前是企业有什么,市场就卖什么;现在变成市场需要什么就造什么车。这就是供给侧改革最主要的内容。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说:“我们虽然是出口大国,但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永远是一个跟随型的。所以可想而知,供给侧的改革多么重要。企业家要敢于担当,担当就是改变过去,更重要的是挑战自己。”
阳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林腾蛟认为,企业降低成本,就会把精力放在提供更优更好的产品上,就不用这么多民众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去澳大利亚买奶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