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政 正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
2017年10月11日 08:24: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闻言

  社会建设关乎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对党的信任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集中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在社会建设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提高对加强社会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更好地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落到实处,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同志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既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体现,也突出反映了民生问题在习近平同志心中的位置。他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同志情真意切的话语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温暖和打动了亿万人的心,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执政为民的一面鲜亮旗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不断改善民生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就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几年来他反复强调这个道理,要求全党同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同志对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即: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很重要的是要摆正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了解老百姓所思所想。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如果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即使到时候我们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各级领导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好民生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很重,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也都在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为此,习近平同志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四句话的工作思路。

  围绕这一工作思路,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针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加强帮扶,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坚决守住社会稳定的底线。要有所侧重,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要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要针对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脱贫、防治污染等问题发力。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使制度更加公平、普惠和可持续,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问题。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脱离财力作难以兑现的承诺,政府主要是保基本,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新的向往,对民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适应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统筹做好各领域民生工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要在社会建设领域全面体现出来,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统筹推进教育、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都作出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同志强调: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要抓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事。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充分认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多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受到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要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我国劳动人口众多,当前又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化解产能过剩、调整经济结构的重任,就业压力很大。习近平同志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要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口就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引导劳动力适应和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要通过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实现稳定脱贫。要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要高度重视军转安置工作,关心关爱军转干部。要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广大劳动群众积极就业、大胆创业。要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处理好创新和就业关系。要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形成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是必须坚决守住的社会稳定的底线。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他强调: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障可持续性出发,尽快提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举措。要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实行应保尽保。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健康需要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对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卫生与健康服务寄予更高期望。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方针是: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他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问题导向,抓紧补齐短板,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要抓好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医保整合,满足群众合理的异地就医需求。要把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要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标签: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社会 责任编辑:沈正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