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黔东大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的美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中国革命史上,镇远不仅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之地,也是红军入黔开展活动频率最高、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
从1934年9月至1936年初,在长达18个月的时间里,红六军团,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三支红军队伍转战镇远,足迹遍布各地,播撒革命火种。
在以廉臣的笔名发表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一文中,陈云同志这样写道:
红军由湖南转入贵州,此时确缴获不少。侯之担部至少一师人被缴械,并连失黎平、黄平、镇远三府城,尤其镇远为通湘西之商业重镇,红军将各城市所存布匹购买一空。连战连进,此时红军士气极旺,服装整洁。部队中都穿上了新军装。在湖南之疲劳状态,已一扫而空矣。
这段话,记录了红军攻克镇远在物资和精神上取得的重大收获,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镇远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作用。
1934年12月18日召开的黎平会议,接受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作出了向黔北进军的战略决策。会议通过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明确指出:“在向遵义方向前进时,野战军之动作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争避免大的战斗,但在前进路线上与上述诸敌部队遭遇时则应打击之,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
攻占镇远,就是贯彻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一环。
12月22日,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率领下,红九军团从剑河经柳堡、岑松、元兆向镇远进发,次日到达镇远金堡一线。在金堡老城,中央代表凯丰、军团司令员罗炳辉、政委蔡树藩、红一军团15师师长彭绍辉、政委肖华等领导人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传达黎平会议精神,决定兵分三路攻占镇远。
苗疆首府镇远,自古为水陆都会,店铺林立,货站遍布,赋税收入丰厚。黔军东部行营、专署、县政府仓廪充实,中央军大批的战略储备物资已囤积于此。红一军团第15师、红九军团于12月24日攻占镇远之后,获得了大量的枪支弹药、粮食、布匹、药品和黄金白银,极大地满足了红军的给养。
12月25日,红军还在府城三牌仁寿宫召开了大规模劫富济贫大会,大批工人、店员、农民及贫苦群众参加。会上斗争了地主恶霸,所得财物除红军留下部分作部队所需外,绝大部分给了群众。
镇远县委党史研究室付晓翡研究员介绍说:“镇远官府和商人众多的钱财,加上敌军事先运到镇远的辎重物资,部分金条和数万银元,以及大量粮食、被服、药品、枪支弹药等,红军运了三天三夜。”
龙山威威旌旗展,㵲水苍茫红遍天。镇远战役,不仅在物资上、经济上予红军以充分补给,而且在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政治上,用一场战役胜利,证明黎平会议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稳定了军心;
在战略上,为红军主力顺利进抵并强渡乌江提供了重要保障,是落实进军黔北战略决策的重要一着;
在军事上,有力威慑了敌人,削弱了敌军战斗力,牵制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在士气上,让长征以来苦苦奔战的红军战士们为之振奋鼓舞,看到了希望,士气更加昂扬。
在镇远,人们常说“镇远三件宝:山水秀,历史长,红军遗迹真不少!” 红军转战镇远期间,镇远人民也积极为红军当向导、救护伤员、运送红军、筹粮筹款、捐献财物、踊跃参军,给予红军大力支持和帮助。
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的红军又回来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镇远人民翻身做主人,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镇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接续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2015年,镇远县的贫困发生率为17.31%,到2019年,全县贫困发生率已降为零,曾经的7个贫困乡镇、57个贫困村、51382名贫困人口全部摘帽,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2020年,镇远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083元、11179元,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历史名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转战镇远,是镇远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为镇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新征程上的镇远人民继续谱写新的发展篇章。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