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政 正文

加强科学普及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厚植土壤

字体:
—2022—
09/15
17:33:00
2022-09-15 17:33:00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代小佩

image.png

  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地面主课堂中国科技馆内的学生在听讲。新华社记者 郭中正摄

  2022年暑假,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联合打造的《科学公开课》在全网播出。其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每次播出的公开课观看量都超过200万人次。

  这让物理所科普工作负责人成蒙感到欣慰。

  2014年,成蒙受命创办物理所微信公众号,当时只有他独自运营,辛苦制作的“硬核”科普内容犹如石沉大海,读者留言大多是“每个字都认识,但不知道什么意思”。

  8年过去了,如今,物理所科普运营团队扩大至50人左右,其下属的各大科普平台粉丝数累积超过800万,高质量的互动也越来越多。

  “这从侧面反映出公民科学素养在不断提升。”成蒙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称,“因为恰好踩上了科普事业的风口,我们的科普内容才得以抵达更多人。”

  成蒙的经历,是十年来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掀开科普事业新篇章

  2016年5月,北京,人民大会堂。

  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响彻在“科技三会”的会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重要论述是我国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201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印发,成蒙备受鼓舞,“科普的前景一片光明”。

  方向已经明确,目标重在落实。一系列推动科普工作的政策措施陆续推出,揭开了科普事业的壮丽篇章。

  中宣部牵头印发《关于丰富和完善科普宣传载体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科技部、中国科协研究起草科普顶层设计文件和规划,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制定《关于加强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党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在法制建设和政策制定上多点发力,共同擘画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未来。

  与此同时,“十四五”期间科普税收优惠政策相继出台,研究生做科普计入学分政策推出,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面向社会发布,行业科普、健康科普、军队科普等领域政策不断完善,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普工作机制。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各地落实党中央的政策和号召,积极推进科普工作,形成了基层科普创新升级的生动实践。

  中国科协科普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29个省(区、市)制定科普条例或实施办法,24个省(区、市)将科学素质纳入本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7个省(区、市)将科学素质工作纳入本级党委、政府考核内容。”

  其中,有关科学传播职称评定的探索尤为振奋人心。2019年,北京在全国率先评选出首批75名高级职称科学传播专业人才,填补了我国科学传播领域的职称空白。

  随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颁布,科普工作前进的号角更加嘹亮、步伐更加有力。

  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 科普工作迈上新台阶

  10.56%!

  这是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相较于2015年的6.2%,提高了近1倍。

  一个数字的改变,折射了我国科普能力质的飞跃。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科普水平影响着国家的创造力和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越来越依赖于全体劳动者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

  时代所需,亦是人民所盼。5月31日,福州西湖宾馆内,“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之女黄峻,作为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作主题报告,台下的听众深感振奋。

  这类科普活动层出不穷。每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品牌活动定期开展,让科学故事、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布局也在日益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建设命名各类科普基地3281个,2020年全国共有科技馆和科技类博物馆1525座。“十三五”期间,全国330余所科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接待人次超过3亿。

  全社会关心科普的热情不断高涨,科普的合力正在凝聚。“中国科协联合125家行业重点单位组建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筹集公益科普基金近4000万元。联合16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场馆、研究机构等成立中国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中国科幻大会、中国科普产品博览会影响广泛。”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普队伍也逐渐壮大。科技部发布的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专兼职科普人员达181.3万,中级职称及以上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在专职人员、兼职人员的占比分别为62.45%、55.21%。

  十年来,我国科普工作快速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科普内涵由知识补课向价值引领转变,科普理念从灌输式向融入式服务转变,科普手段从传统传播形式转向信息化全媒体传播。

  对此,成蒙有切身体会。物理所以微信科普文章起家,现已推出短视频、直播课、比赛、书籍等多种形式的科普产品,让科普资源进一步下沉。

  “这些年科普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成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科技创新的新思想新理念的战略指引。”中国科协负责人表示。

  创新动力不断汇聚 科普惠及社会民生

  “欢迎来到天宫课堂!”

  2021年12月9日,王亚平的声音从距离地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传回地球,带来了一堂奇妙的太空科普课。截至目前,2次天宫课堂全网总点击量超40亿次,将科技创新的种子撒进了广大青少年的心底。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更多青少年有机会接触科普,了解科技前沿知识。”成蒙说。

  在偏远乡村,科普教育也在落地生根。

  黄才发是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的高中物理老师。2015年起,他开始给乡村孩子做科普。七年来,黄才发的名字早已成为寻乌县“科普”的代名词。

  “我明显感觉到,近年来农村的科普大环境越来越好!”黄才发欣慰地说,“做科普越来越顺心了,农村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也在不断提升。”

  在广袤田野,科普工作澎湃着无限活力。

  2009年,全国第一家科技小院在河北邯郸曲周县成立,搭建了高校学子与农民之间的桥梁。科技小院目前已达到359家,覆盖29个省(区、市),助力农民脱贫致富。此外,河南、江西等地将先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打造奶牛科普馆,四川省开设气象专家“流动课堂”……科学普及提升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面对新冠疫情,科普成为抗疫利器;深入科幻影视剧创作,科学顾问成为重要角色;走进博物馆,科普让文物“动起来”、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虽比高飞雁,犹未及青云。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上,科技部副部长李萌指出,科普还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上依然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能力较为薄弱、对创新发展的支撑不足等问题,需要各部门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解决。

  谈及科普事业的未来,成蒙充满期待:“希望更多社会资源参与科普事业,希望中国科普走向国际舞台,把中国科技发展成就传播出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科普事业;科技创新责任编辑:杨烁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