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头顶这把臭氧层保护伞,为人类和动植物免于紫外线的辐射提供了保护。
但是,自从1903年人类确认臭氧层存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对它的破坏。人类发明制造的化学制剂,如制冷剂氟利昂、哈龙类物质。这些物质虽然在地球表面上很安全,但是大气环流将它们带入到紫外线辐射非常强的平流层之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分解产生氯原子和溴原子,而氯原子作为催化剂直接加速了臭氧的损耗。
1984年,科学家首次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洞,这一发现旋即引起了广泛和极大的关注。
臭氧洞面积最大的年份是2006年,科学家观测到臭氧洞的面积达到2700万平方千米,臭氧洞里臭氧损耗可达2/3以上,漏洞百出的臭氧层是无法保护地球生命安全的,所以臭氧洞引起了全球恐慌。
臭氧洞的出现与大气环流有一定的关系,当北极上空出现速度超过每小时300千米的绕极环流时,它的中心会产生一个非常强的低温区域,低温区域易发生臭氧损耗现象,进而出现臭氧洞。
1985年,全球通过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1987年通过了《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规定各国应一起保护臭氧层。从1989年1月1日开始,全球范围内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破坏臭氧层最严重的五种氟利昂物质和三种哈龙类物质。由资金、技术实力较雄厚的发达国家率先实施。
与此同时,科学界每隔四年要做一次目前臭氧损耗情况的科学评估报告。最近一期评估报告发布于2018年,2018年臭氧的评估报告对过去近40年,全球应对臭氧的行动进行综合评估。结论是人类通过努力已经避免了一个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的爆发,现阶段臭氧层正处于逐步恢复阶段。
最新的评估认为,南极臭氧洞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水平至少要到2060年以后。我们可以想见臭氧彻底恢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