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
不久前举办的第四十届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书展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受到广泛关注。从第一卷到第四卷,这一重要著作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打开了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蕴藏着新时代“领航中国”的思想力量。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认为:“这本书为了解一位领袖、一个国家和一个几千年的文明打开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孕育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从5000多年璀璨文明中承继精华养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融会贯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阿列克谢·阿列克萨欣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世界深入探究中国发展和成功的关键所在,其中蕴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对解决当今全球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根”。“第二个结合”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昭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气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汲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吸取“多元一体”的民族史观;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折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奋发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秉承“道法自然”的天人之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闪耀“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和合智慧……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根植中华文化沃土,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结出累累硕果。
乌兹别克斯坦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地区安全与冲突研究室主任乌卢格别克·哈桑诺夫表示,中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古代哲学融入当代国家治理,充满了中国智慧,为其他国家实现自主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所滋养,有着深厚的文明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光辉发展史。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注重物质文明的积累,致力于精神文明的升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显著提升。
北京的北京坊、798艺术区、77文创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各具特色,正在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载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昔日运河原点的扬州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会议,携手全球运河城镇推动可持续发展……放眼今日之中国,文化创新创造竞相涌现、蔚为大观,更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印刻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火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持续焕发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文明古国正自信地迈向文化强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当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完成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在浩瀚星空留下圆梦飞天的壮美航迹,世界从“神舟”“北斗”“嫦娥”“祝融”等一个个航天器的命名中,读懂了千年问天的“中国式浪漫”,看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看到了当代中国人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南亚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马哈茂德·哈桑·汗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特别是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深刻启迪。
让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广泛传播
今年初,讲述中国精准扶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多个阿拉伯国家陆续播出,中国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和战贫脱贫的顽强意志在阿拉伯世界引发广泛共鸣。在世界各地,浸润着中华文化、饱蘸着中国精神的影视剧等精品力作让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愈加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饱含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等思想,无不生动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创新发展。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理念与智慧,正跨越时代、超越国度,为全球文明发展作出新的中国贡献。
埃及知名汉学家穆赫辛·法尔贾尼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对当代社会治理和国际合作具有启发意义,中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结合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向世界提供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代、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才能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舞剧《大梦敦煌》、昆剧《临川四梦》等文艺精品走出国门;英文歌剧《红楼梦》精彩演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感知中国”“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文化交流活动在全球掀起“中国热”;截至2022年5月,中国网络文学已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6万余部、海外用户超过1.5亿人;一批批中国作家的身影出现在国际大奖舞台的聚光灯下……一次次尝试和突破,使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蒙亚埃表示,中华文化与时俱进、持续创新,全球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世界通过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感知、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继续推进“两个结合”,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才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文化繁荣兴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