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政 正文

楼市政策组合拳,为何选择此时“出拳”?

字体:
— 2024—
05/20
08:27:46
2024-05-20 08:27:46 来源: “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

  近日,多部门推出的提振房地产市场政策组合拳引发关注。

  17日,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打好商品住房烂尾风险处置攻坚战。同日,住房城乡建设部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工作方案,重点要让老百姓按合同约定如期拿到验收合格的房子。中国人民银行17日连续发布多条购房新政。

  此次多部门发布的政策组合拳与以往有何不同?有何亮点?或将带来哪些改变?

  《东方时空》专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尹中立。

  多部门打出政策组合拳提振楼市

  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住建部表示,将围绕以下重点内容做好保交房工作——

  打好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攻坚战,防范处置烂尾风险。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分类处置在建已售未交付的商品住房项目,推动项目建设交付。

  进一步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城市政府推动符合“白名单”条件的项目“应进尽进”,商业银行对合规“白名单”项目“应贷尽贷”。

  推动消化存量商品住房。城市政府坚持“以需定购”,可以组织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一部分存量商品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目前尚未开发或已开工未竣工的存量土地,通过政府收回收购、市场流通转让、企业继续开发等方式妥善处置盘活,推动房地产企业缓解困难和压降债务。

  目前,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了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将建立健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继续坚持因城施策,全力支持应续建项目融资和竣工交付,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17日连续发布多条购房新政: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15%;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取消首套二套商贷利率政策下限;取消全国层面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专家分析预测,取消全国层面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后,大多数城市房贷利率可能下降0.3或者0.4个百分点;按照100万贷款、30年期限、等额本息还款方式计算,总利息支出可减少7万多元。

  为何选择此时推出政策组合拳?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尹中立表示,17日举行的政策吹风会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前四个月房地产的统计数据显示超预期下行,主要表现为——

  房地产价格持续走低,有加速下跌的风险。

  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下滑9.8%,接近10%。在过去三年连续下滑的基础之上,第四年大幅度下行。

  新房销售面积下降超20%,金额下降幅度接近30%,这也是在连续几年下跌基础上出现较大幅度下跌。

  尹中立表示,房地产市场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全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龙头行业出现异常下跌,这时稳定房地产市场变得非常迫切。

  此次政策组合拳有哪些亮点?

  从房地产市场按揭贷款首付比来看,首次购房和二套房的首付比都降到历史最低位,让难以满足20%或是30%的民众可以进入买房行列。房地产按揭贷款利率也下调到历史最低位。

  尹中立表示,首付比和按揭利率下调可以有效刺激需求,缓解市场下行压力,相信房地产市场应该会出现回暖。

  另一个亮点是启用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用再贷款的方式促进全国保交楼工作的实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规模3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以展期4次。发放对象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全国性银行。

  尹中立介绍,这项举措可以有效缓解房地产开发企业消化存量的压力,让企业资金尽快得到回笼,保交楼任务可以顺利实施。

  “虽然首次贷款额度只有3000亿元,相对于每年住房的销售额似乎有点不成比例,但工具从无到有意味着有质的变化。类比2015年我们实施棚改货币化的政策操作,资金来源是央行,利用市场化机制让资金注入到房地产市场。”尹中立说。

  此次政策组合拳与以往有何不同?

  尹中立介绍,这一次政策组合拳的作用点和以往不太一样。以往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中,往往是选择刺激需求或是刺激供给。这次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还是第一次。

  “从刺激需求的角度看,过去一年已经数次出台政策,力度也很大,但是市场并没有有效激活,原因出在供给侧。开发商出现资金违约风险,使得期房购买者的风险大大增加。由于新房销售85%是期房,此时大家即使有需求也都望而却步。”

  尹中立表示,这一次双管齐下,不仅刺激需求,而且采取有效措施开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化解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债务风险,效果比单侧发力要有效得多。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楼市;政策责任编辑: 徐茜茜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