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掌握更多知识技能,“报培训班”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然而,部分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半路关门、拒不退费等套路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如何识别培训报班中的“陷阱”、维护自身权益?对此,人民网采访了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李志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陷阱;培训班责任编辑:
徐茜茜
为掌握更多知识技能,“报培训班”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然而,部分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半路关门、拒不退费等套路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如何识别培训报班中的“陷阱”、维护自身权益?对此,人民网采访了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李志峰。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