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何苏鸣)全省设立各类改革试点90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试点171项;全年完成10个重大改革专项督察项目、8个第三方改革评估项目任务……2016年的这组“改革成绩单”让人眼前一亮,之江大地时时涌动改革热潮,处处充盈向上的力量。
成绩单固然可喜,群众的感受更加珍贵。在老百姓心中,改革成效从来不是统计报表上的数字,而是真切的体验、有温度的感受。改革决策是不是聚焦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改革推进过程中,大家愿不愿意放弃“眼前的奶酪”?改革落地的“最后一纳米”有没有打通?
2016年,发展为题,改革作答。当问与答的路径逐渐明晰,浙江在考卷后书写结语——改革,让生活更美好。
以解决问题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近,常山县辉埠镇彭川村村民王保哲回忆起打在儿子身上的三大板扁担,自己也有些忍俊不禁。
2016年初,彭川村布置新一轮“三改一拆”工作,王保哲的儿子、80后村委会主任王治俊提出:依法把违建、一户多宅、危旧房(老房)、露天厕所和家禽圈、影响交通的围墙等五类建筑,一并纳入拆除范围,拆出一片新天地。不料,父亲第一个投了反对票:想要拆危旧老房,没门!
为了按时完成自己立下的军令状,王治俊动足了脑筋,陪父亲喝酒,趁他酒酣熟睡之际拆掉了围墙,又安排他外出,利用这一个多月的“空档”,拆除了危旧老房。那次,气不打一处来的王保哲抡起身边的扁担,就给儿子来了三大板。
“老房子拆了,视线倒好了,看着也舒服了。”气慢慢消了,看着变得整洁的村庄,王保哲这样说。
拆,还是不拆?这道题,是王治俊问自己的,也是改革出的第一道考题。改革,必然打破一些陈旧的“坛坛罐罐”,影响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而阵痛,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只有正确认识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才有可能理顺方方面面的关系,让改革带来尽可能多的红利。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短短一个多月,彭川村拆除了涉及465家农户、共两万多平方米的违建,不仅成为当地“无违建村”的典范,还引进投资意向资金2000余万元,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这是王保哲父子和彭川村的取舍。这样的取舍得失,在过去的一年里还有很多。比如在浦江,以治水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很多水晶作坊被要求关停。一开始,大家不理解,这不是断了生计吗?可是随着浦阳江水日益清澈和小作坊华丽转身,时间给出了答案——2015年浦江水晶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1.45亿元,已接近水晶行业整治前的高峰水平;2016年更突破90亿元,税收超过2亿元。
大变化、大活力。当改革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带来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
让每一项改革
落地生根
商人老胡曾经一度很纳闷:都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施行,是政府对自己“开刀”,大大提升了审批效率,可自己新办企业跑审批,怎么还是多个层级反复跑?
老胡的苦恼,并不是个例。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重大改革部署,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力度、有分量、有特色的改革方案和举措,改革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硬骨头”不断出现,真正让每项改革落地显得更为重要。
2016年4月,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把改革落地列为六块短板之一,省委改革办着力加强改革督察、评估、考核等工作,为推动补齐改革落地这一制度供给短板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6年,我省全面启动改革满意度评估工作,作为改革工作中的一次新尝试,力求通过对各市改革工作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强化改革责任落实,推进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补齐改革落地短板。
省人大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的专题调研发现,改革落地的“中梗阻”现象依然存在:比如,下放的权限含金量不高,中介改革滞后,基层承接能力不强等。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一些改革不够接地气,改革方案出台后没能很好落地。”一位参与调研的省人大工作人员说,抓改革,必须从细处入手,从实处着力,把每一个环节都考虑清楚,把每一项措施定得具体。
在近一年时间里,省委改革办对各项改革下“任务书”:对中央和省委已经部署的改革,因地方推进力度不大影响改革带来的获得感的项目,地方要紧盯时间表、路线图,坚决按时有序加快进度,确保按时落地;对改革配套环节未跟上或改革方案顶层设计不尽完善影响改革受益度的项目,省级有关部门要抓紧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提高改革的联动协同效应;对于部门认为改革力度很大,但群众知晓率不高的项目,要一一查摆原因,分析究竟是部门“花拳绣腿”搞改革的问题,还是地方改革落地“最后一纳米”没打通的问题,抑或是改革宣传引导不够的问题。
用获得感
取代焦虑感
在浙江,改革内容丰富,改革路径多样,但都有同一个指向——改革工作要经得起群众的检验,要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把问题解决在群众的急需处,使群众的焦虑感得到纾解,获得感逐步增强。
其实,在改革初期,有焦虑感是正常的。村民王保哲焦虑的,是自家老宅被拆除了;商人老胡焦虑的,是企业审批速度缓于他的预期。但当改革步入正轨,他们的这些焦虑就会渐渐被获得感取代。
一份满意度评估的问卷调查显示,“健全‘五水共治’的体制机制”,这项改革的知晓率、受益率、期盼率均超过90%;在农村公众调查中,98%的群众希望推广“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改革项目。
这两个改革项目能得到群众高度认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顺应了老百姓的新期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化生态环境、丰富文化生活的所呼所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共识所在,更是取得改革成功的深厚根基所在。
让群众得实惠、得利益,我省一直在努力——
补科技创新短板,我省锁定科技创新“第一方阵”目标,加快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到2020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要取得实质性成效,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
补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按照大交通思路深化交通体制改革,掀起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潮,2016年9月底举行的浙江省综合交通投融资建设签约大会上,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
补生态环境短板,我省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截至2016年11月底,全省221个省控断面Ⅲ类水以上占76.9%,比2013年提高13.1%;劣Ⅴ类水断面占2.7%,比2013年减少了9.5%;全省范围内的垃圾河、黑臭河已基本消除。
补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短板、补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短板……一道道考题,一个个答案。这张关乎改革的问卷,没有穷尽;事关百姓获得感的答题,还在继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