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浙江篇】镇海实现产业带与居民区生态相融功能互补 生态红线筑起绿色屏障
2017年10月13日 11:29:56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施力维 区委报道组 赵会营 通讯员 尚立峰

  编者按:今年7月,我省出台《关于全面落实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意见》,要求到今年年底前,全省划定并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近日,记者来到我省首条生态保护红线所在地宁波,解剖镇海区从石化重镇向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蝶变之路,看生态红线如何为区域绿色发展筑起绿色屏障。

  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施力维 区委报道组 赵会营 通讯员 尚立峰)10月10日,宁波镇海区民间环保组织“绿丝带”负责人郁振伟,在博客上写下今年第282篇《镇海蓝天日记》。2008年开始,镇海60名居民代表就以日记形式,记录身边的环境质量状况。近3000篇日记,记录了镇海生态环境的改善。

  环境的改善,得益于镇海科学划定、牢牢守住生态红线。近年来,当地由东向西构建“海洋——二、三类工业——城市生态带——城市功能区”的发展布局,形成产业带与居民区“安全隔离、生态相融、功能互补”的科学格局。

  生态林带,实现隔离缓冲

  从镇海老城区招宝山街道往东,不远处就是全国“北煤南运”的码头,每年数以千万吨的煤炭在此交易中转;往北是国内最大的石油炼化基地,源源不断地向全球输送着各类石化产品。

  石油化工及相关产业,成就了镇海的繁荣,也一度带来不小的环境问题。不仅如此,一些化工企业与村庄、居民区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甚至开始慢慢挤占居住空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百姓生活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

  2013年,镇海率先对石油炼化等重污染产业划定空间界限。在划定区域外,不再布局化工和其他重污染产业。2016年,宁波出台全省首个生态保护红线规划,镇海区划出106.4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域,占总面积近三分之一。

  翻开镇海区生态保护红线落线图,从最北端的九龙湖风景区到最南端的甬江畔,生态红线划定的区域,形成一条宽度超过1公里的绿色生态间隔带,将石化区和城市居住区分隔开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在居住区与石化企业之间设置了生态缓冲。”镇海区环保局局长岑国兴说,红线区域内实行最严格的管控,禁止一切影响生态保护的开发建设活动。

  初秋,漫步在澥浦镇的岚山水库边,一片茂密的树林分外引人注目。这片当地人口中的“海天林带”,位于镇海生态红线保护区内,正是这堵宽度近1公里的绿色屏障,将北侧的澥浦镇区和南侧的石化区做了生态隔离。

  在镇海,这样的生态林带共有5条,总面积962公顷,共植有树木150万株,全部在生态红线保护范围之内。绿色林带范围内,过去有不少脏乱差的化工厂、物流基地,如今,这些厂房被拆除,土地平整之后重新复绿。

  5条生态林带,像一只绿色的大手,将石化区牢牢握在掌心,大大改善了镇海的小气候环境。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曾给镇海生态林带算过一笔生态账:在减噪、固碳释氧等9方面,生态林带给镇海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年总价值,折合成人民币达5.6亿元。

  在生态保护红线的缓冲之下,化工企业发展和居民环保需求之间的冲突渐渐得到弥合。2016年,镇海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2.9%。

  环境改善,蓄积发展潜能

  国庆长假期间,位于镇海区的宁波植物园,迎来了游客高峰。植物园是镇海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重点建设、保育的“城市绿肺”。园区有450个足球场大小,汇集了近万种植物,长假期间每天有两万人在此亲近自然,感受生态之美。

  “宁波植物园不仅是旅游景点,也是惠及民生的城市生态配套工程。”岑国兴说,过去人们谈到镇海,总会第一时间想到石化工业。现在,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反而蓄积、释放了镇海的生态资源优势,形成了新的发展潜力,让镇海的综合竞争优势再上新台阶。

  “北有中关村,南有中官路”,在纵贯镇海区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西侧,中官路创业基地火热崛起。与老牌石化产业不同的是,以文创、网游、电商为核心业务的中官路创客们,不依赖资源、能源,而是热衷于寻找有良好生态环境和贴心的政府服务的创业场所。

  通过淘汰红线范围内的落后产能,镇海区腾出了环境容量,放手支持创客、企业主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

  为了当好“店小二”,让创客们少跑冤枉路,镇海区发改、规划等部门,专门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内企业,联合推出了“黄灯制”缓冲审批模式。在项目申报立项时,发改部门都会向规划部门确认,看是否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对符合规划生态红线保护要求的,企业的申请可以获得受理,并进入绿色审批通道;对规划生态红线范围内的项目,将不予受理,并同步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分类管控程序。“‘黄灯制’缓冲审批模式的推行,既可加强生态敏感区保护,同时又维护了企业应有权益。”镇海区审管办负责人说。

  据岑国兴介绍,当地还将根据已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继续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按分类、分级管控,在红线区域范围内实行“准入清单”管理。建立生态补偿、绩效考核制度,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空间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转换,为绿色发展留足空间。

标签: 责任编辑:冯一伦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