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清的流水,孕育了别致的文明
水造就了财富,也孕育了文明。
作为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文化积淀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说起聊城的文化内涵有句非常形象的话:“俯拾即文化,村村有故事”。
这里流传的历史传说很多,人文初祖黄帝在黄河流域传播文明的种子,把战败的蚩尤之首葬于聊城寿张;舜帝主持建造的宏伟都城埋藏在景阳岗的黄土之下;商代名相伊尹在有莘之野耕种多年,修养才华;孙膑和庞涓在聊城斗智,布下迷魂阵﹍﹍黄河哺育的农业文明和运河滋养的商业文明,在聊城交汇,冲突摩擦,又相融相合,促进了文化的昌盛。鸿儒相卿,文人骚客,代代都有才人出。
据《聊城县志》记载,明清两代运河繁盛之时,聊城考中状元3人,进士99人,举人439人。妙语惊朝纲的宰相朱延禧,计出清乾定的名臣傅以渐,书苑甲群芳的状元邓钟岳,藏书富四海的杨以增,都因其学识和品德而百年流芳。千古奇丐武训一生行乞,创办义学,兴教业绩深受世人钦敬。近代抗日英雄范筑先、张自忠、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当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都是有口皆碑的杰出人物。
中国古典文学的诸多名著如《水浒》、《金瓶梅》、《聊斋》、《老残游记》等,许多题材都取之于聊城,演义出了无数警世明理、脍炙人口的故事,为古老的聊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漫步聊城,时时可闻潺潺水声,处处可见文化名胜。400多处文物古迹如同一颗颗珍珠璀粲夺目,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标志着历史的文明,闪烁着文化艺术的光彩,其透射出来的深厚浓郁的文化韵味让人震撼。
古城中,有一处风格别致的幽雅庭院。它就是“书香满神州”的藏书楼——海源阁,是聊城文化繁盛的象征。它是清代江北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与江苏常熟的“铁琴铜剑楼”、浙江的杭州的“八千卷楼”和浙江吴兴的“百百宋楼”并称为四大私人藏书楼。珍藏宋元明清木刻印刷古籍4000多种,22万多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孤本珍籍,精抄名校,悉集于聊城。”其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文物之丰富,海内闻名,被称为“嫏嬛之府,群玉之山”,是中国历史上私家藏书的典范,在中国藏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72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先生访华,毛泽东主席将海源阁藏书《楚辞集注》的影印本,作为国礼赠送。
文化不是如梦如幻的过眼云烟,而是真真切切的历史传承。
聊城的民间保存着许多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这里的文化艺术如同一个百花园,不同门类争奇斗艳。
提起杂技之乡,人们会想起河北吴桥。其实,聊城也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
聊城是平原,只在黄河岸边有一座小山,叫鱼山。鱼山前有一宽敞空地,就是当年三国时东阿王曹植,与结交的各方艺人术士表演杂技马戏的娱乐场。曹植这位“跳丸击剑”的杂技能者,开了聊城杂技的先河。
聊城杂技以风格朴实、英武、粗犷、富有地方特色而饮誉杂坛。1959年,中国首届杂技汇演就是在聊城举行的。1994年,国家在聊城设立全国蒲公英少儿杂技培训基地,为全国各地的杂技团培养输送了大批杂技人才。
座落在东昌湖西北不远处的聊城市杂技团,阵容整齐,节目丰富,技艺精湛,编排的《梅花桩飞叉》、《小小炊事员》、《板凳游戏》、《顶碗》等优秀节目,深受群众的喜爱,在世界杂技大赛中也屡显身手。
聊城尚武之风自古有之,是中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武术是群众特别喜爱的体育项目,农闲时节,乡村武师就在村头地边选一开阔场地,教授年轻人习拳练武,俗称“练架子”。据史志记载,仅明清时期,聊城就考中武举人129名,武进士16名,武状元1名。在这里流行的武术形式有查拳、洪拳、罗汉拳、二郎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现在聊城有十几处武校、武术馆,练武者数万人,群众性武术活动长盛不衰。
清代刘鄂所著《老残游记》曾绘声给色地描述了著名民间艺人黑妞、白妞在济南大明湖演唱大鼓书的情景,而黑妞、白妞相传正是在聊城一带学艺而成为名艺人的,其所演唱的梨花大鼓对诸多北方曲艺曲种产生了重要影响。八角鼓、评词、木板大鼓、三弦大鼓、山东落子等说唱艺术已在聊城流传数百年,每逢庙会和乡村集市,都有民间艺人演唱。
北方曲艺的著名曲种山东快书也发源于这里。
相传是清道光年间,聊城的十多位落榜举子,从京城返家,度过运河之后,遇到连绵阴雨,滞留临清附近的一个小旅店。他们借酒浇浇愁,你一言我一语,凑了个《武松传》。交给住店的民间艺人演唱,民间艺人用一小块的竹板和半月形的金属片打着节拍,照本子把武松赤手空拳打猛虎的情景讲得惟妙惟肖。
山东快书这种机智、风趣的表演形式,很快轰动鲁西,风传齐鲁。
这里的市民酷爱京剧,尤其是临清最为突出。无论是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在大街小巷、桥头路边、公园广场、酒楼茶馆,都会听到抑扬顿挫的京腔京韵。
著名的京剧剧目《陈三两爬堂》、《连升三级》、《九江口》等,均是依据旧时临清的人和事创作而成。京剧表演艺术家奚啸伯、袁世海、冯至孝、刘长瑜、童祥苓、李维康等都来演出过。他们一致感叹:“没有想到临清人有这么多爱京剧又懂京剧的观众。”
在聊城的老街上,时而可以看到有人挑着造型别致的雕刻葫芦叫卖。
雕刻葫芦也称蝈蝈(蚰子)葫芦,是在聊城流传着的一种独特的传统工艺品。民间艺人在自家种植的葫芦上,染色雕刻出各样图案,销往盛产蝈蝈的浙江、云南、贵州、陕西、山西等省。秋末冬初,作为盛放蝈蝈的器皿。葫芦、蝈蝈相映成趣,极富田园风味。
葫芦的人工造型与天然形态浑然一体,格调新颖,雅俗共赏,越来越受人喜爱,成为馈赠友人的佳品。
面塑,是在另一种流传甚广艺术形式。
面塑制作时先将精麦面粉发面,发好后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样花样,然后蒸熟、上胶、绘色、晾干即成。面塑造型简练夸张,多为半浮雕式,所用色彩丰富活泼,有一种浑厚质朴之美。
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也造就了聊城繁盛的饮食文化,可谓是名吃荟萃。以聊城为主的鲁西菜是鲁菜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的熏鸡、阳谷的布袋鸡、烧饼、东昌瓜答、东阿阿胶、茌平圆铃大枣、临清济美酱菜、托板豆腐、高唐老豆腐、老王寨驴肉、冠县鸭梨等都闻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