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环保总局向新闻界通报了关于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评报告的审查决定,同意清华大学所作环评报告书结论,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必须进行全面整改。针对此事,本报记者对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采访,征询他们对此事的意见。
圆明园工程复工可能遥遥无期
昨天,记者就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必须进行全面整改,采访了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朱红。
圆明园将遵照审批意见
朱红表示,圆明园将尊重科学结论,遵照审批意见,积极做好湖底防渗工程的整改工作。同时,她还透露“整改工作”也面临重重困难,圆明园的工程复工可能会遥遥无期。
如拆膜难保圆明园生态
朱红解释说,关于水源问题,市水务局每年只能拨给圆明园不到200万立方米的水量,如果再把绮春园、长春园湖底防渗膜拆除,专家们估算,每年这两个地方漏掉的水就达133.7万立方米。也就是说,圆明园只能剩下不到70万立方米的水,“这些水还不够蒸发的呢!怎么能保证对圆明园生态环境的基本保护呢?”
粘土来源将成整改难点
关于粘土源问题,朱红表示:“圆明园当然知道全面采用天然粘土防渗是最佳选择,但是15万方天然粘土从哪来?”北京周边没有天然粘土可用。从别的地方运粘土,同样会造成当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粘土源成为这次工程整改的主要困难。
整改工程同样需要环评
此外,这次防渗整改工程也是一个系列工程,同样要按照要求立项、报批和环评。完成这些需要很长时间,当务之急,圆明园最该解决的是如何保护好园内目前的生态环境。
清华大学:通过了也要保持低调
昨天,记者在联系清华大学环境系主任陈吉宁时,他的秘书告诉记者,清华大学其实早就知道环评报告已经通过了环保总局的审查,但对于这一可喜结果,“我们不想多说,我们还是想低调点”。
一位参与环评的清华老师表示,通过环保总局的审查的确令人振奋,毕竟清华大学是在重压之下接手环评的。再者,“我们的环评报告不仅顺利通过了审查,而且为环保总局的最终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事实依据。关于绮春园防渗膜的拆除,环保总局很大程度上参照了我们的结论,尊重了我们的报告”。但是,该老师不愿就“环评报告的制作过程”发表看法,他说,清华大学的老师一向比较务实,在这一事件上也一直保持低调,从普通意义上来说,圆明园环评就是一次环评而已,“通过了只说明我们的工作是细致科学的”。
专家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
圆明园唤起民众环境危机意识
一直关注圆明园防渗、林灌砍伐事件的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表示,环保总局这次做出了正确决定。他认为,这个决定无论对中国的科学民主进程还是对环境保护运动来说,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俞孔坚认为,这是一次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全民环境保护运动史上永远值得纪念。俞孔坚说,“圆明园的工程错误并不仅仅是东区的湖底防渗问题,还有更严重的破坏遗址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包括西区大量林灌砍伐和乡土植被的破坏以及地形和护岸的破坏,也应该做出更全面的整改。
这次圆明园事件,唤起了民众的环境危机意识,并演绎为牵动全国人民的环境和遗产保护行动。使牺牲的意义得到彰显,对中国未来的环境保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报记者潘澄清
-兰大生命科学院客座教授张正春
环保总局意见打破坚冰
昨天,质疑圆明园防渗工程的第一人———兰大生命科学院客座教授张正春表示,对环保总局的决定基本满意,是“可以接受的”。张正春表示,从环保总局的四点指导意见可以看出,圆明园防渗工程大部分将会被拆除。“环保总局的4点指导性意见毫不含糊,可以说是打破了坚冰!”本报记者潘澄清
-中国考古理事学会理事长许萍芳
防渗工程确实对文物不利
中国考古理事学会理事长许萍芳表示,环保总局对圆明园铺膜一事的决定是客观科学、就事论事的,他对环保总局通过的环评报告是赞同的。许萍芳认为,既然现在环评报告认为其对环境造成了破环,那么其对文物当然不利,特别是对圆明园这样的遗址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