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中国三峡博物馆近日在重庆隆重开馆,这是目前西部地区设施最先进、功能最完善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它展现了灿烂的三峡历史文化和可歌可泣的三峡工程移民历程,令人叹为观止;而进馆的“三重门票”却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近半代表缺席听证方式受质疑
在“世界博物馆日”当天举行的三峡博物馆票价听证会遭遇意外尴尬——近半数听证代表缺席。
原定上午9时开始的听证会,因此而被迫推迟半小时。听证会主持人、价格申请方早早就座,新闻记者席坐满了文字和摄影记者,唯有听证代表席“人丁稀少”,几乎有一半的位置空着,显得十分醒目。
最终,邀请的25名听证代表只有14名到场。一些代表向记者反映,主办方除书面通知外,根本没有和代表直接联系过,更没有通过电话确定代表“是否能参加”,加上以往听证会的结果往往是“逢听必涨”,代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可来可不来,来了也白来”。
听证的结果似乎印证了这些代表的判断:尽管大多数到会代表都提出,博物馆是政府投资的公益事业,不是经营机构,门票40元的“起步价”偏高,再加上参观“重庆大轰炸”半景画每票10元、360度全周电影每票10元,“三重门票”不合理,建议降低门票价格。但尽管反对者众,最终物价局公布的门票价格方案还是按照申请方的“既定方针”出台。
重庆市人大代表罗荣汉批评听证会“走过场”。他说,听证代表的构成就不合理,该回避的没有回避。到会的14名代表中至少有5名属于利益相关的文博、文化和教育系统,这些人只应列席,不应被邀请为正式代表。会后,罗荣汉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关于请市政府督察室督促市物价局对价格听证会进行整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要求整改听证方式。
“门票依赖症”凸显中国博物馆生存困局
三峡博物馆筹备组副组长刘豫川坦言,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公众应该享受到政府所给予的参观服务。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有来自政府投入、社会赞助、自我发展等三方面的雄厚资金支持,因此大多数是免费的,而我国的博物馆运转经费除财政投入外,只有依靠门票,容易出现用运行成本来决定门票高低的情况。
据有关部门测算,作为一个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的运行成本很高:保安和清洁人员就有100多人,每天的水、电、气等能源费用近4万元,加上文物维护、办公等费用,一年将花费1946万元,按照年接待20万人次计算,门票价格需要定在每票100元。在财政补贴50%的情况下,门票价格须保持在每票50至60元,才能维持正常运行。在重庆博物馆工作了20多年的专家张荣祥认为,在门票上做文章是一种低层次的博物馆经营方式,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经营重点是纪念品开发、版权收入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工艺品商场甚至开到了欧洲的超市,小到领带上的图案,大到巨幅广告,都有博物馆藏品的身影,博物馆的所有元素都与社会发生了广泛的联系。而国内的博物馆除了门票和财政支持,几乎没有社会赞助和自我经营收入。他认为,我国博物馆“患”上的是“门票依赖症”。
“三重门票”有违公益设施定位
参加三峡博物馆票价听证会的多位代表向记者表示,在我国现阶段,要求博物馆完全免费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应该实行“低票价”,尽量降低“准入”门槛,不能让一些百姓因为贫穷而被挡在博物馆门外。
罗荣汉说,三峡博物馆40至60元的价格大约是一般收入阶层月薪的5%,而国外不少国家的博物馆即使收费,也只占一般人月薪的0.3%。重庆虽然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但“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十分突出,3100万人口有三分之二在农村,农村目前还有65万贫困人口。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35元。“现行的门票实际上将广大低收入阶层挡在门外,有违博物馆作为公益设施的定位。”他说。
人们尤其不满“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列入了单独收费项目。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抗战“陪都”重庆的政治、军事、经济等中枢机关及市街、学校、商店、居民住宅遭到日军5年半时间无区别狂轰滥炸,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半景画再现的正是这一段惨痛的历史。重庆文化界的许多人士认为,重庆大轰炸长期以来鲜为人知,正应当大力宣传,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但却被博物馆用来收费赚钱,这完全说不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