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去了“第三者”的作用后,崛起大国与霸权国之间除了走向冲突,还能走向哪里?
文章指出,中美关系的性质也不同于传统的大国关系。如果观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关系,可以发现,促使双边关系发展的动力除了“第三者”因素外,两国内部的自生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对发达国家开放,向发达国家学习,而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自然会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最重要对象之一。美国的这种角色至今未变。同样,随着两国在各领域的交往越来越密切,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也越来越大。
正因为这样,在冷战结束、苏联这个“第三者”消失后,中美(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陷入新的冷战。在20世纪90年代,虽然因人权、台湾等问题,中美关系一度逆转,但总体上还是向前发展,两国经贸关系呈直线上升之势,文化、教育、学术等方面的交往也日益密切。90年代中期,美国朝野经过大辩论,在对华政策上形成基本共识,即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或对手,而是“战略伙伴”。这种伙伴关系已经不再以“第三者”因素为主要基础了。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朝野又在进行着一场关于对华政策的大辩论,其核心内容是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是将正在崛起的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还是战略合作伙伴。虽然鹰派将中国看成是战略竞争对手,但是拥有决策权的布什总统还是倾向于将中国看成是合作伙伴,愿意同中国继续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这说明,美国决策层认识到,维系中美关系的力量不仅仅是反恐,而是来自于多领域、多层面;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有冲突的利益;同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进行合作,而不是对抗,更符合美国的长远战略利益。可以说,中美关系已经越来越建立在内生动力上而不是“第三者”因素的基础上了,已经越来越成熟了,越来越“正常化”了。
文章指出,“正常化”只是中美合作关系深入发展的客观条件,双边关系能否健康、稳定地发展,还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就目前来看,制约中美关系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猜疑以及朝野存在着的传统现实主义思维和冷战思维。只要能克服这些有悖于时代精神的旧思维,中美就能够建立起战略互信,就能够开创两国合作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