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文学界后辈们无不沉痛万分,追忆起这位世纪老人,大家都说心目中的巴老不仅仅前辈、大家、巨匠,更是一位慈祥、宽容的老人。
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著名作家叶辛,他回忆起自己与巴老间的种种往事,桩桩件件都似乎还在眼前。
隔着门缝初见巴老
和许多文学爱好者一样,叶辛最早也是从读《家》、《春》、《秋》、《雾》、《雨》、《电》,开始与巴老的神交,当时他还只是一个普通中学生。
文革早期,一天,16岁的叶辛偶然间走进上海巨鹿路657号。也就是那一天,他第一次隔着门缝见到了巴金,那时老人正在厨房间捡菠菜,进行“劳动改造”。
70年代中期,临时从贵州回上海工作的叶辛在马路上遇到了巴老,可以算是第一次与巴老“面对面”。回忆起这一段,叶辛说,当时对巴金的印象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巴老希望我们“要团结”
上世纪90年代,叶辛与巴金的接触越来越多,也真正走进了这位文学巨匠。那些年,在叶辛的记忆中,那些年巴老每每与年轻人促膝相谈,总是更多地充当“倾听者”,听后辈们神聊文学艺术界的新鲜事。
有一次,听到有人在议论某位作家,巴老轻声地说一句“要团结”,他告诫大家要把心思用到创作上,总是询问大家“又写啥子东西”。90年代中期,叶辛的长篇小说《孽债》风靡一时。那时,巴金鼓励叶辛说,“再写一个好作品”。
对于文学界的各位后来人,巴金无疑是心中一座高山仰止的丰碑,如一盏长明灯,照亮文坛,给人精神慰藉。当巴老辞世的消息传来,大家扼腕痛惜,但同时都表示要化悲痛为力量,创造出更多的好作品告慰巴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