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可贵的“拐点”
上半年,广东的一些经济指标增幅回落。
就在外界关注“广东经济出现拐点”时,广东的许多干部,却在为另一些“拐点”感到高兴。在他们眼里,这些“拐点”恰是广东发展模式转型的“起点”。
2004年,广东5个山区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0%,增幅首次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6.2%,增幅首次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增幅首次高于城镇居民收入。
沉寂多年的“清远现象”也演绎了完全不同的续集:多项经济指标前所未有地“大跨越”到了全省地市之首。
不要小看这几个“首次”!
过去20多年,人们对广东的印象似乎就是富裕的珠三角。珠三角的富裕名不虚传,但是,广东21个地市中,仅占全省面积23%的珠三角7市,集中了全省78%的经济总量和85%的财税。另两个“1/3”分别是粤北山区7市和东西两翼7市,他们各自的人均GDP,仅是珠三角的1/5和1/7。一段60公里的路,居然就可以让两端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热土”与“寒极”。难怪广东人自嘲有“两个广东”。
现在,“拐点”乍现。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广东省政府研究中心主任谢鹏飞相当兴奋。他上一次的“兴奋”,是在2001年广东经济总量与城乡居民储蓄双双过“万亿元”的历史性突破时。
“这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20多年来,高速发展的广东经济带来的区域失衡的局面,终于出现了转机。这是广东发展走向协调、和谐的一个具体标志。”
广东的决策层是这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速度不可能保证发展,但发展一定要解决“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课题。
能不能让各阶层人群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能不能给各地区创造和提供公平致富的发展机遇,能不能解决好再分配的公平问题,已经关系到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能力。“广东现在到了必须解决、而且也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在这种思路的实践中,广东的老百姓感受到了更多变化:农民兄弟的负担又大大轻了;别的地方房价上涨,这里是难得的平稳;职介所进入了社区,鱼儿游进了珠江,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外来员工有了法律援助,十大民心工程、文化大省构想、资源节约型社会部署、依法行政规范、现代公民教育体系等等,更把广东的“和谐”提高到更高层面上……
“这些举措可能一时难以体现在近期的经济指标上”,省发改委副主任朱耀忠坦言,“但它对广东今后的成功转型影响至深。”
“决胜在未来,增长看后劲。”这大概正是采访接触的广东人,普遍让人感觉到信心十足的重要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