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仅使建行经过业务、人员、资产等重组而“脱胎换骨”,而且使其置于市场的完全监督之下
国际先驱导报驻香港记者王健平报道中国建设银行10月27日将在香港股市正式挂牌上市,引起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建行上市创立了多项股市第一:成为香港股市有史以来最大的IPO(首次公开招股);是四大国有银行中首家赴港上市的银行;它还是中资企业中“全流通”上市的第一股。建行是完全按照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极高的运作方式发行的上市公司,为今后其它国有银行上市做了有益的尝试。
散户反应不如预期
建行10月14日开始接受公众认股,19日截止认购。本来市场早前预期可掀起散户疯狂认购潮,由于国际配售反应不俗,建行恃机调高了招股价。可惜展开招股以来,亚太区及港股却反复下跌,期内银行拆息高企,使孖展(证券保证金融资)借贷息率抽高,将散户认购意欲冷却,加之当日港股急挫,令小股民存有戒心,原计划一掷“千金”认购的散户,最后不少改为“只在乎参与”。
虽然认购反应差于预期,但其定价为2.35港元,接近招股上限2.4港元,总集资金额将达622.42亿港元,仍为今年全球最大型的集资活动;公开发售超额认购42倍,冻结资金1370亿港元;国际配售则超额近7倍,涉及认购的金额约4000多亿港元。
富豪积极竞价认购
由于建行股票国际发售部分非常理想,股票大有供不应求之势。权衡之下,建行及其承销商取消了原定给予香港富豪们的有限配股权,而是要求香港大亨和其他机构投资者一道,参与竞价认购。尽管如此,众多地位显赫的香港富豪都表示出浓厚的认购兴趣。
当建行董事长郭树清主持在港的首场路演时,出席人数超过450人,恒基地产副主席林高演、长实执行董事叶德铨、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等人均到场。林高演表示,该集团主席李兆基旗下的私人投资公司,有意认购建行股份作长线投资。叶德铨认为,建行是理想的投资机会。郑裕彤表示,与会人士最关心建行的坏帐问题,而他个人则相信管理层可解决坏账问题,并将计划斥资认购建行股份。东亚银行主席兼行政总裁李国宝表示,入股建行是一项理想投资,并会以东亚银行名义认购,惟认购多少要视乎价格而定。据悉,按具体安排,香港本地的长江实业、恒基地产、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嘉里等地产商将获得7.5亿美元股份。
业内人士指出,建行的吸引力,除了具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和不错的市场占有率外,中央政府支持助其坚定坏帐控制的信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建行在2003年底获得中央政府注资225亿美元,为其累计亏损进行冲销。同时,分别出售和撇销两批本金总额高达1289亿元和569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使其不良贷款比率得以从2002年的16.97%大幅回落至今年6月底的3.91%。
同时,建行的经营成本低廉也显示来其竞争优势。建行去年成本只占收入的41%,今年上半年更改善至39%,撇除税项因素后,实为33%。有香港分析员指出,建行成本收入比甚至直逼公认成本控制良好的香港恒生银行,恒生银行去年的成本对收入比率为26.3%。
建行经验值得借鉴
香港分析人士指出,前几年,内地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重点放在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上,但实际上,如果生成不良贷款的机制不改变,银行不良贷款再剥离也无济于事。最近几年,管理层已经由此认知。而建行率先改革,找到了借助于政府帮助的财务重组、组织重构、机制重塑、公开上市的大思路。从2003年底汇金注资后,建行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体制比以往得到很大的改善,上市也就“水到渠成”。
专家还称赞建行上市过程中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战略投资者,为建行转变为一家公众公司打下基础。专家认为,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刚开始时并不是着眼于拓展海外市场,也不仅是为战略者所带来的管理经验、技术、产品开发能力、资金,更重要是整个银行运作机制的改变,是把整个国有银行置于国内与国际投资者的监督之下。
专家表示,上市不仅使建行经过业务、人员、资产等重组而“脱胎换骨”,而且使其置于市场的完全监督之下。在市场完全监督下,不仅要把银行的运作方式和信息透明化,还得把银行所有的运作方式、公司治理结构、财务业绩、未来的整体盈利水平等与国际标准进行比较,这样既有压力也能形成动力,从而提升银行市场价值,得到投资者的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