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建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方面的经验,完整阐明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这就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建议》提出要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等四大机制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马凯着重强调说,《建议》提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他表示,功能区的提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新思路,也是《建议》的一个新亮点,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谋划全局的战略思维,体现了对区域发展规律认识上的深化。
第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谋发展的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不是简单地缩小区域间经济总量上的差距,最终目的是逐步使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有就业和参与发展的机会、都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都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按主体功能构建区域发展格局,打破了长期以来把做大经济总量作为出发点和唯一目标来缩小区域差距的传统观念,把协调发展的实质定位于“人”,而不是地区生产总值,是“一切为了人”的思想和要求的具体落实。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既要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也要树立人口流动的理念,逐步促使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经济条件不够好的区域的人口逐步转移。通过发展经济、人口转移、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途径,逐步缩小不同区域之间人均收入、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第二,充分体现了突破行政区谋发展的理念。以行政区为单元推动经济发展、制定政策及评价标准的方式,虽然有利于调动行政区的积极性,便于区域政策的操作,但很容易导致发展条件不同的地区之间盲目攀比,对地区发展的评价也有失客观。我国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同,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不同,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也应该不同。比如,对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应该评价其经济增长;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就不能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首要的评价指标,而应主要评价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绩效。
第三,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谋发展的理念。我国相当一部分国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不适合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对这些地区来讲,实现第一个翻番、达到人均1000美元,生态环境已经不堪重负;若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实现第二个翻番、达到人均3000美元,势必大大超出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带来生态环境的更大破坏。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是“遍地开花”,不是每一寸国土都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按照功能区域构建区域发展格局,就是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上,既要有开发,更要有保护,引导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适应自然,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实现“一方水土”与“一方经济”、“一方人口”相协调。 解读:破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难题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建议》从资源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经上升到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主要矛盾之一出发,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
马凯指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水和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许多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且资源的时空、地域分布不均衡。同时,我国目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资源瓶颈约束若得不到有效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他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议》的一个重要亮点。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重大举措,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马凯指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重点包括: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马凯表示,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各级各类规划的编制,通过实施规划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研究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等标准。加大执法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实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实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着眼于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
马凯强调,《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从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等为着力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取得新进步。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维护社会公平和加强公共服务两个思想。
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影响社会公平的问题已十分突出,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不仅会挫伤积极性,而且可能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建议》从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作为一条重要原则贯穿始终。在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以及建立健全促进公平的体制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更加突出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健全并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务,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更为短缺。《建议》针对这一问题,着重强调了要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各级政府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改革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制度,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
马凯表示,据此,《建议》提出了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马凯最后强调指出,《建议》还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既是“十一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完成战略任务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倍努力工作,迎接新的挑战,使我们国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现代化宏伟目标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