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自国家相关部门对“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和“医改总体上是不成功”的总结反思之后,国内再度掀起了关于医改的讨论,这同时也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关注……西方媒体注意到: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解决医改中存在的问题的迫切性。人们期待着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医疗体制改革的新方案早日出台。
目前中国“有病不医”现象严重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位驻京记者日前报道他的一个中国朋友的家人的就医经历:最近,我在中国的一个朋友来电话,谈到他父亲动一次大手术,仅请主刀医生吃饭,就花了一万多块人民币,更别提天价的医药费和私下送给医生的红包了。“我只有祈祷我妈别再有什么大病,否则我就要倾家荡产了。”他在电话中连连叹气。
这篇题位《中国医改得了什么“病”?》的文章说,其实,他和他太太都是北京的“白领”,收入相当不错。而在浙江台州打工的女工尤国英遭遇就比他惨多了。尤国英最近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抢救,3天花去1万多元医药费,经济窘困的家人无法再筹集医疗费,无奈之下,便在10月27日将尤国英送往殡仪馆。虽然后来由于殡仪馆主任的阻止和众多好心人的捐款,尤国英又被送回医院继续治疗,但这条“活人死葬”消息披露后,却在中国引起了争论。
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3年,中国医院的收入增加了70%,但实际上治疗的病人却在逐年减少。只有25%的城镇居民和10%的农村居民拥有某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全中国约一半的人口在生病时无力接受医疗救助。中国卫生部对116个农村地区进行的调查显示,因疾病死亡的5岁以下的农村儿童中,约一半的人没有到医院接受救治,其中28%的人是因为无力预先支付医药费而被医院拒绝收治。
这家英国报纸说,中国普通人看病看不起、吃药也吃不起的故事,如今每人都能讲出几件。有关部门承认,由于经济原因,中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
在世界银行看来,包括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网络的欠缺是中国经济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指出,对大多数中国城镇家庭来说,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目前已成为家庭负担中的最主要部分,占据了他们收入的大部分。“未来养老、医疗及教育成本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每个家庭的储蓄,而只有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才能促进个人消费。”
谈到近一半中国人“有病不医”现象的原因,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今年7月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直言不讳:“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金融时报》的文章说,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市场经济制度与公费医疗制度并行不悖、和平共处的国家。其实,除美国等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把卫生医疗看作是公共产品,由政府公款支付其主要费用,而且,这些国家中大多数政府都不打算对公共医疗制度实行完全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造。
文章认为,即使对这些国家的公民来说,所谓的“公费医疗”亦非“免费午餐”,其费用其实早已由政府提前在比例颇高的入息税中预支了。但这种以税收来支付的公费医疗制度与中国的“用者收费”医疗制度相比,至少有两个优点:一、由于税基庞大,而且实行富者多纳的“累进税制”,保证了医疗费用的充裕性和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制度不仅是富人补贴穷人,健康人补贴病人,也是同一个人发达时预贴窘困时,健康时预贴生病时;二、由于行医者(医生或医疗机构)与收费者(征税的国家)角色分离,也避免了行医者“乘人之危”向病人索取过高医疗费用的可能性。
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曾有过辉煌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中国在医疗卫生机会平等方面位列190个国家中的倒数第四位。
西班牙的一家报纸说,实际上,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在历史上曾有过令人瞩目的成就。上世纪60年代,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比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出色得多,成为最早根除所有传染性疾病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当时,80%的中国农民都能享受到一种由地方财政资助的很初级却很有效的医疗卫生网络的服务,所谓的“赤脚医生”是这个网络的主力,他们大都是接受过初级医疗培训的农民。但在农村公社解体后,这个初级医疗网络也消失了。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日前也以《中国的病人》为题就中国的医疗改革发表一篇署名文章说,自从中国的医疗制度转变为按市场经济原则办事以来,对大部分居民来说,无论是看病还是买药都变得昂贵,因此对目前的医疗供应状况表示不满。
文章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治病的费用感到失望。由于支付不起住院或治疗费而不治身亡的人数有多少,这是个无法统计的数字。但卫生部的调查结果表明,仅仅去年就有1400万本来需要住院的病人住不起医院。自从中国的医疗制度完全转变为按市场经济原则办事以来,对大部分居民来说,无论是看病还是买药都变得昂贵。住院会使整个家庭负债累累。这种情况不仅仅适用于像治疗白血病这样一些慢性疾病。就许多中国人而言,治疗小病也支付不起。
目前占80%的农村居民没有医疗保险保护,他们必须自己承担所有的看病费用。对农民来说,看病是一个大开支项目,许多农民支付不起医药费。如果一个家庭有人需要做手术住院并且借不到钱,那么这往往意味着只有死路一条。但在城市居民中也只有约半数有医疗保险,而且这部分居民也仅仅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保障,因为他们的保险只适用于遇到紧急情况、做大手术或者工伤事故,并规定被保者也要出很大一部分钱。
中国医改的新方向
西方媒体注意到:中国已经认识到解决医改中存在的问题;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解决“经济发展迅速但社会发展缓慢无力”这一问题的迫切性。缓慢的社会发展必将对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强化中国的社会服务,以“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参加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2005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会议的官员透露,一份关于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新方案已经出台。
据一位权威专家称,可以肯定,中国会坚持医疗服务以政府主导的公益性质不变,但也不会完全照搬某些国家的医疗体制模式。在转变政府职能、实行管办分离的同时,作为对公益性的补充,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办医院。
这位权威专家表示相信:新的医改方案将更符合最多人群的利益,确实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