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报记者夏洛特(右)和伦敦国际戏剧节执行制作人苏珊娜(左)都对中国文化十分着迷,拿着绘有牡丹花的团扇,摆出中国仕女摇扇的样子。
在胡主席访问英国前夕,我在伦敦巧遇两名英国《卫报》的女记者,并和她们交上了朋友。这两个无论外貌、性格、脾气,还是报道领域都迥然不同的记者,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文艺记者痴迷中国文化
夏洛特·希金思是《卫报》艺术记者,去年曾专程来上海采访美术双年展,并发回一篇长长的特写报道。金发碧眼的夏洛特长得人高马大,轻松幽默,极喜欢调侃。但当我们聊起张艺谋的电影和谭盾的音乐时,她又马上变得非常严肃,饭吃到一半,在餐桌上就掏出笔记本把我随口说说的评论记录下来。
作为文艺记者,夏洛特对中国文化的着迷程度是惊人的,她看过张艺谋几乎所有的电影,她有好几件中国的丝绸睡衣,在上海采访双年展的短短一个星期里,她几乎逛遍所有的画廊。而且就是她第一个告诉我,为了迎接胡主席的来访,几乎全伦敦的艺术馆都行动起来,准备推出各种各样有关中国文化艺术的展览,包括在皇家艺术学院举行的《盛世华章——康熙、雍正和乾隆中国的三个朝代》故宫文物展。“全伦敦所有的艺术记者到时候都会去采访,这也是伦敦艺术界的一件盛事呢!”夏洛特很兴奋地告诉我,因此,她正努力学习,试图搞清楚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个中国皇帝的家谱关系。
政治记者执着学中文
通过夏落特的介绍,我又认识了塔妮娅·布莱尼根。塔妮娅是《卫报》的政治记者,在西敏斯特桥边著名的议会大厦里拥有一个办公室,因此我和她的第一次见面就约在议会大厦的中央大庭。
我们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谈,原本我的计划是了解她作为一个英国政治记者对中国和中英关系的看法,但结果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她的私人中文教师。整个交谈过程中,塔妮娅一直努力地试图用中文回答我的每个问题,尽管说得非常费劲,非常缓慢,慢得让人肚肠根直痒痒,而且还常常词不达意,但她极有毅力,非要把一句话说完整才罢休。在我纠正之后,她会马上掏出小本子和圆珠笔,把刚才说错或没说出来的单词先用英文写下,再在旁边写上中文拼音,标上四声,还复读几遍。
慢慢地,我发现这其实很有趣,我不是来采访英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吗,还有什么比看见一个英国人如此勤勤恳恳、锲而不舍地学习中文更有代表意义呢?塔妮娅告诉我,她去年去过中国,从此爱上了中国,于是开始努力地学习中文。她说她很希望在下一个年假中有机会再去中国。
媒体重视中英关系
作为典型的政治记者,塔妮娅非常坦率,同时很敏锐。她透露说,对于胡主席来访的新闻,将由他们报社的一个外事新闻记者主要负责,她也将配合他做些报道。同时,时政新闻版的编辑、评论员、专栏作者等也将在各自的分工领域对这个重要的外交事件予以反映。
塔妮娅告诉我,如今在英国,政界、商界和教育界的大部分人士已经达成共识,认为中国非常非常重要,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中国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基建需求等,对英国的教育产业、文化产业、钢铁产业等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最近两年来,几乎所有的英国大臣都接踵访问过中国,越来越多的英国公司也开始把发展重心转移到中国。因此,英国媒体对中英关系的动态是很重视的。
当我们的交谈进入尾声的时候,塔妮娅已经记满了半个本子的中文单词。分手的时候,塔妮娅穿上她的黑色大衣,很得意地对我说,“这件大衣我是在上海的南京路买的呢,很漂亮,不是吗?我很喜欢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