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必要保持过多的美元储备”
如何化解目前庞大的外汇储备可能带来的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王召博士认为,一方面要遏制外汇资金的过快流入,另一方面也要使外汇资金平稳流出。
在减缓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方面,他建议,可采取继续下调出口退税税率、考虑对短期资本内流征税、考虑扩大外资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范围、内外资企业税并轨等方法。
梅新育则认为,一条途径是降低过高的资本项目、经常项目双顺差;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把强制结汇制改成意愿结汇制等制度调整来避免所有外汇收入都转化为官方储备。
削减外汇储备存量也非常必要,研究者们认为,这可通过扩大资本设备和战略资源进口(建立重要资源战略储备)、便利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实现。
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上考察,梅新育认为,还应逐步推进储备资产币种多元化,需要通过人民币国际化、东亚金融合作等途径,降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我们没有必要保持过多的美元储备。”
“形势变了,思路也要及时转变。”梅新育说,外汇储备的思路应向“追求适度规模、风险收益平衡”转变。
解决失衡问题,根本之道是提高国民消费
作为国际收支的调整项目,外汇储备连续多年的高增长,源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持续的巨额顺差,往深里说,这也暴露发展战略的不平衡。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我国的国际收入始终处于盈余状态,这反映了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存在着某种失衡。
一方面,经常项目的盈余说明我国实际资源的输出长期持续地大于输入。也就是说,我国的资源、能源、以及劳动力的大量消耗,实际上都是在净流出。在我国本身能源、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经济的承载力会遇到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用以购买美元资产,而中国本身是一个非常需要资金的国家,却变相地把资产以低息信贷的方式提供给了美国和其他国家,这从我国总的经济剩余的使用和资源利用的效率来说,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来说,都是不合拍的。
“当政策的设置是对于出口、FDI激励过大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国际收支的失衡,表现出‘双顺差’”。谈到这,张燕生指出,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绝大年份保持“双顺差”到“基本平衡”,这是一个巨大的政策体制和发展战略上的调整。
从“双顺差”到“基本平衡”需要对当前的出口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进行调整。这种战略性的调整将在“十一五”乃至“十二五”内展开。梅新育认为,尽管可以通过扩大进口、便利对外投资等短期策略解决外汇储备过高的问题,但是根治之道还是在于提高国民消费,为此需要开展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工作。
如此一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结构将向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结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