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支缺口扩大养老危机凸显
中国人民大学课题报告根据2004年到2033年每年对退休人员发放的养老金数额趋势分析后认为,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下,从2032年起我国养老金债务开始下降。此时,1997年前退休的那一部分老人已经全部在90岁以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已经很低;1997年前参加工作却在1997年后退休的那部分“中人”由于多年来的养老金个人账户积累,拥有使用自己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权利,政府的负担将大大减轻。也就是说,如果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能平稳推进,做实个人账户,30年后养老金缺口将得以填平。
但现实的情况是,在目前阶段,养老保险每年收不抵支,支付危机日益显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解学智称,我国每年的养老金压力主要发生在两方面,一是征缴的养老金收不低支,每年大约有四五百亿元,一直由中央财政在拨付;二是个人账户每年被挪用1000多亿元用于统筹,目前个人账户缺口已经积累到7000多亿元。
由于政府部门一直没有明确如何支付转轨成本,在实际发放中,在职职工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远远无法支撑当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支付,因此造成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上所积累的资金被大量挪用,给退休职工发放工资,个人账户“空账”运转现象严重。个人账户上没有资金的积累,当然也就无法用于市场投资,这不但影响了在职人员缴纳养老金的信心和动力,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另一方面,急剧增加的老年人口推动养老危机加速逼近。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1.3亿,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到2030年,我国人口结构将从现在的15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变为3.3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从事老龄公共政策的原野博士认为,西方国家进入老龄时期一般都花费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从控制生育到进入老龄化只用了18年时间。“我们这个社会“未富先老”,所承担的养老责任越来越繁重。”他说。
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在职劳动者的逐渐减少,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必然带来养老金支付危机,目前仅依靠当期财政弥补的做法显然难以维继。
与此同时,债务缺口还带来覆盖面与企业负担之间的恶性循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均进一步分析,目前养老保险运行形成了一个悖论:参保人数越少,个人和企业承担的费用就越高;承担的费用越高,参保覆盖面就越难以扩大。事实的确如此,一方面企业拖欠缴费现象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我国进入老龄化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离退休人数年增长6.64%,但是自2000年以来,参保人数年平均增长只有4.04%。
2002年起,辽宁省开始尝试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也紧随其后,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注入资金以填补缺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认为,东北三省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工作为在全国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累了新的经验。
有资料表明,如果采取辽宁试点按8%做实个人账户,实行统帐分开管理的话,到2033年后养老金统筹将开始出现结余,制度步入良性运行轨道。但问题在于,做实个人账户需要中央和地方的巨额资金投入,看来下一步如何通过划拨国有资产解决“历史的欠账”,还有待破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