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过劳死”的危险信号
长时间超负荷脑力劳动易引发“过劳死”。在日本,“过劳死”已列入工伤范畴。
“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比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低10岁。”这是几年前一份关于中关村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得出的结论,这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
时隔7年,前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又在日前的一次论坛上提出“知识分子平均年龄比普通人低10岁”的发言,又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知识分子短命的言论究竟是否属实,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知识分子短命论缘出何处
“中国知识分子比普通人短命10岁,这是一份震憾国人的死亡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研究院院长翟振武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翟振武介绍了这个结论得出的来龙出脉:1998年底,国家体委研究所李力研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关村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的结论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多家报纸转载这份报告。
他介绍说,该报告收集了中科院下属7个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共8个单位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5年时间内共134名死亡人口资料,统计后得出结论:“中关村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低于北京1990年人均期望寿命73岁,比10年前调查的58.52岁也低出了5.18岁”。
对于这个结论,当时已经有学者从指标的科学性角度提出了异议。但是,媒体后来又陆续重提这个话题,如2004年《羊城晚报》开辟“关注中年知识分子健康”专栏,报道说“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精神压力,‘三座大山’令知识分子不堪重负。最新的调查发现,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比10年前下降了5岁,仅为53岁,比全国平均寿命则低17岁,中年知识分子死亡率更是超过老年人两倍,死亡年龄段多为45~55岁。”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中国中年高级知识分子早逝阴霾”;在互联网上,中国妇女报网、解放军报网、中国网、南方报业网等对中年高级知识分子健康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报道与评论。
正是媒体的推波助澜,使这个结论从学者的个体研究上升到社会的普遍认知,乃至政府部门领导都对此予以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