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属于中国吗?
进入公元2005,这已不是一个让人怀疑的问题。近400年来,继欧洲崛起和美国崛起之后,新世纪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已成为预示全球力量第三次巨变的标志。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全球的精英几乎都认为,中国的崛起已不再是预言,而是一个事实。
大时代需要大战略。大时代需要大外交。
2005年的中国继续着它的经济崛起、和平发展。对内,大力强化崛起的内部基础;对外,则积极扩展崛起的外部影响力。参与构建和谐世界,已渐成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从年初参与海啸“世纪大救援”开始,中国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公共外交、元首外交、经济外交、文化外交,甚至环境外交,不仅深化了大国间战略合作,推动新多边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更进一步完善了“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
90年代初,当马哈蒂尔博士提出东亚峰会的想法时,还被西方挖苦为“没有白种人的核心集团”设想;10年后,推动地区主义的力量变了,首届东亚峰会成功举办。今年,在APEC年度峰会等集会上,美国突然间就不再是被称颂的唯一大国了。
约在17世纪前后,欧洲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具创新精神和最雄心勃勃的地区。2个半世纪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最强大国家,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事务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仅仅不到一个世纪后,中国、印度和日本所代表的东亚,又将成为一个决定性力量。
临近年终,中国仍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展开其魅力攻势,而且显然还将在新一年延续这一迅猛势头。如何看待2005年中国外交的一年成败?如何评点它影响着的世界和世界上的各式角色?《新民周刊》愿意成为这个激情进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和谐之声寻求国际表达
参与构建和谐世界,已渐成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一个让人怀疑的问题。
钓鱼台国宾馆,见证了中国外交2005年的繁忙。接连来下榻的外国元首,高密集度的多边会谈,使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也聚焦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影响力。
中国外交大舞台,又何止一个小小的钓鱼台?
在一些国际问题观察家眼里,2005年中国全方位外交偶有波折,但进展顺利,这一年既是“收获之年”,更是“播种之年”——中国外交正以更加自信和建设性的姿态展现中国的实力,在为更大的“外交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多极”到“和谐”
曲星,外交学院副院长,知名国际问题观察家。
对从事外交研究20多年的曲教授来讲,2005年中国外交“亮点”不断,但他最激赏的,还是中国外交理念上的重大突破——中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和谐世界”的理论。
和谐世界,是胡锦涛主席今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的主张,其主旨就是“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随后,这一理论在APEC会议、二十国财长会议等场合,一再被提起。
外界认为,和谐世界,已渐成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就像当年中国“三个世界”划分让世界为之瞩目一样,和谐世界因其耳目一新、恰到好处,立刻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
“通过把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理念推到国际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这是中国外交理念一大亮点,也肯定能使中国主张更容易被世界接受。”曲星说。
“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也是中国领导人对国际事务冷静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曲星认为,“和谐世界”理论,包含中国的智慧和主张,因为当今世界并不和谐:不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矛盾,大国和小国之间有冲突,就连发达国家国内也存在歧视和差距问题。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沈骥如则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创新精神,也体现了继承性。
“中国推动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愿意合作的,中国没有把其他国家当作敌人或战略竞争者,它主张与别国和谐相处,比起中国原来‘多极世界’的阐述,应该更能被人接受、理解,体现了创新精神。”沈骥如说。
他解释,以前中国主张建立一个更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这个主张并没有错,但却可能遭到一些国家不必要的误会,认为中国倾向于打破当前秩序。
“实际上,中国并没破坏这个体系的意思,中国主张完善它、发展它。比如在世贸组织问题上,这个组织的规则是西方主导制定的,现在是西方国家采取双重标准在推翻它,比如对中国纺织品进行限制,反而是中国在努力维护自由贸易的精神,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沈骥如说。
不久前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也撰文指出:中国的和谐思想,实际上也表明抛开政治分歧与美国交往的意愿,但这一直是中国在过去20多年里的立场。
文化的力量
除了理念创新外,曲星教授还敏锐地观察到,2005年中国将文化外交摆在了一个突出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促进了国际上的“中国热”,也对改善中国国际舆论环境大有裨益。
“中国文化外交正不断加强,中国和法国之间有了文化年,中国和俄罗斯之间也将开展类似活动,中国不久前在美国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外交活动。中国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孔子学院。文化外交,确实成了中国外交的一大亮点。”曲星说。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在提高,也促使中国外交从5000年的文化和智慧中吸收营养,形成中国外交的思维理念并指导具体实践。
近几年让人耳熟能详的“和谐世界”、“与时俱进”等热门词语,就都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提炼。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就表示,“和谐世界”的论述,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中国文明中有许多值得认真汲取并发扬光大的思想,“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其中之一。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包容思想,就是“和而不同”的思想的延伸。
中国文化外交的作用,正在不断显现。它不仅为贯彻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营造了良好氛围,在发展双边关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法新社12月中旬一篇发自华盛顿的报道就说,中国正通过文化外交的软实力加强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国通过对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北亚的儒学研究机构提供大量资金,通过发放奖学金以及重视文化和语言项目来团结政治家、学者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