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21日发布《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其中“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我国73.7%的城乡居民对未来的生活持乐观预期态度,认为未来生活会“变得很好”或“变得比较好”,仅有3.5%的居民对未来生活持悲观预期态度。
据悉,“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以2005年10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全国8个大中城市、7个小城镇及8个农村地区的调查为主要依据,对我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高于城市居民,但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越来越多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为“一般”。未来一年内打算“在工作中求变求发展”是城乡居民的共同心声:46.1%的城镇居民计划在2006年更换工作或者在工作中有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中,26.8%的人计划在2006年自己或家人外出打工。社会蓝皮书指出,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个人职业状况满意度、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和养老忧虑是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在对生活幸福感的调查中,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调查发现,财富并非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城乡居民感觉生活幸福或者不幸福的原因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在谈及不幸福的原因时,分别有54.6%的城镇居民和66.4%的农村居民提到了贫穷,“因学致贫”和“因病致贫”的现象普遍存在。城镇居民将贫穷归于“缺关系和门路”、“不善钻营”的现象不容忽视。
社会蓝皮书还显示,目前全国有65.7%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大约1/4的受访者因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放弃医疗。医疗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导致农村医疗机构服务量下降,服务量下降又导致医疗能力下降,两者形成恶性循环,使我国医疗体制的进一步改革面临挑战。蓝皮书建议政府部门建立普遍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充当保险者、购买者、规划者、监管者的角色,约束医疗服务的费用,建立健全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