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合资兴建的“阿塔苏-阿拉山口”近千公里长的大口径石油管道于12月15日正式竣工投产。在长达9年的建设中,中哈油管经历了一次次鲜为人知的内幕。
进展一度搁浅
中哈石油管道建设项目的实施从一开始就充满波折。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油集团)同哈政府达成实施中哈管道建设项目的协议,当时预计管道总造价30亿美元。
1997年至1999年,中哈双方的专家完成了管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一管线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城市阿特劳,途经中油集团购买的阿克纠宾油区,东至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全长约3000公里。按照最初意向,这条管道应在2005年建成投入运营,但由于哈石油年产量难以确保这条管道进行赢利性运转所需的2000万吨最低供油量,而且当时国际油价十分低迷,加上中国同俄罗斯之间石油管道建设项目开始关期运作,所以中哈管道被暂时搁置。
然而,中哈双方的决策者们从没有停止过关于管道建设问题的沟通与谈判,而且这一问题还在专家层面上不断得到探讨。2002年“分阶段建设中哈管道”设想的提出可以说是一种创举。它解决了困扰中哈管道建设长达五六年之久的输油量问题。这一设想的宗旨是:在整条管线无法建设的情况下,先建设可以立即投入运营的管道段,然后再视情况进行连接。专家们把中哈管道分为三段,即西段“肯基亚克-阿特劳”,中段“肯基亚克-阿塔苏”和东段“阿塔苏-阿拉山口”,并决定最先修建西段,作为中哈管道建设的一种尝试。2003年春西段正式竣工投产。
收购PK成关键一步
西段这一先期工程的成功,中哈管道建设因此成为水到渠成的项目。与此同时,从2001年开始,哈国所属里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勘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找到了储量在10亿吨以上的大型油田。尽管里海石油的商业开采还没有实现,但2005年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已经达到约6000万吨。哈计划到2012年进入世界十大石油出口国行列,石油产量超过1亿吨。哈石油产量的不断提高也为加快建设中哈管道奠定了基础。
2004年5月,在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华时,中哈双方决定正式开始建设中哈管道,并把“阿塔苏-阿拉山口”作为中哈管道的一期工程。由于阿塔苏是原苏联“鄂木斯克(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查尔朱(土库曼斯坦)”石油管道的中间站,并且有铁路通过,是管道运输和铁路运输的中转站。从这里修往中国的油管的供油量比较容易得到保证。这一管道既可以运输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石油,也可以运输哈国陆地上开采的石油。今年10月,中油集团成功收购了位于哈境内的加拿大“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简称“PK石油公司”),该公司年产700万吨石油的油田距离阿塔苏不远,从而最终确保了中哈管道的油源。
成功突破军事禁区
中哈管道是中哈两国历史上首条跨国管道,也是哈独立后的第一条跨国管道。双方的这种合作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整个建设过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中哈管道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双方各占50%股份的公司,这种结构的好处是保证了双方权利的平等,但只要有一方反对,事情就办不成,从而影响效率。由于中哈管道的建设工期十分紧张,且鉴于这是一个国际项目,也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中哈管道建设的监理由著名的德国监理公司来担任。它的一名技术人员一天的费用就高达1500美元。
由于该项目主要是在哈境内展开,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哈国的有关法律。哈《公司法》规定,哈国家占50%以上股份的企业都被视为国有企业,这类企业的商业行为都要遵守哈《采办法》,即哪怕是购置办公用的电脑、桌椅都需要在报上公示,随后进行招标,并上报有关部门批准。显然,如果按照哈国的这些法律来做,这个项目基本上是不可操作的。为此,中哈双方通过协商,由政府部门补充签署了一个文件,使中哈管道项目不需要遵守哈的这些法律,为工程赢得了时间。
此外,管道施工过程也经历了超低温环境的严峻考验。幸亏哈方施工队伍在低温条件下施工有很好的经验,常常在零下摄氏30度的低温下照样进行管道焊接。通过合作,中方施工队也学会了许多低温条件下作业的绝招。同时,中方施工人员发明了不少新方法,并以吃苦耐劳而著称,中方施工队经常无偿帮助哈方施工段、赶进度。
此外,在管道跨越两国边境的军事禁区内施工,更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它牵涉到海关、边防、国家安全以及相关法律等各方面难题。然而,通过双方的努力,这些障碍最终都被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