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刘念友回到重庆和女儿逛解放碑(图片来源:重庆晚报) 央视《焦点访谈》2006年1月31日播出节目《父亲的秘密——情动丙戌(三)》,以下是节目内容实录: 主持人:
春到丙戌,情动丙戌。欢迎观众朋友和我们一起走进《焦点访谈》春节节目。
我们今天节目的主人公叫刘念友,他是重庆市开县郭家镇北斗村小学的一名教师,他的女儿叫刘九芳,在重庆上大学已经三年了。在三年的时间里,女儿很少回家,只给父亲写过一封信,而就在这唯一的一封信里,却充满了对父亲的埋怨和不解。
学生:
升旗仪式现在开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解说:
刘念友老师就在这所小学里教书,那封信是三年前女儿刚上大学的时候写给他的。
刘念友重庆市开县郭家镇北斗村小学教师:
信上说她真搞不明白,我这个爸爸是什么样一个爸爸。
解说:
在女儿的眼里,刘念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她的心里为什么会对父亲充满了埋怨?这对父女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切还要从三年前说起,那是2002年的暑假开始,女儿刘久芳发现原本生活、工作都很有规律的父亲,突然开始变得神秘起来。
刘久芳刘念友的女儿:
他每天(说)出去打牌了,一出去就几天不回家。
解说:
而那时刚刚高中毕业的刘九芳,因为高考成绩不太理想,想复读学美术,可是没有想到,父亲以家里经济困难为理由,拒绝了女儿的要求。可是刘九芳却觉得,父亲是一位正式的教师,每个月有着893元的工资,这在当地已经是不低的收入了,按理说,供自己读书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她认定父亲没有说实话。
刘久芳:
我认为他牌瘾大,开始想到这点钱是不是他在外面赌博光了。
解说:
就这样,女儿带着对父亲的猜测和埋怨上大学去了,而刘念友也变得越来越神秘,一到节假日,就很难在家里找到他的影子。2005年暑假的一天,中心校的陈校长有事要找刘念友,却怎么也找不到他。
陈银山重庆市开县郭家镇北斗中心小学校长:
当时我有点生气,我想平常非常老实,非常守时的刘老师,为什么这时才来。
主持人:
刘念友到底是怎么了?在他神秘失踪的时间里他究竟在干什么呢?这个以前在女儿眼里慈爱的父亲,在校长眼里认真、敬业的老师,真的是因为迷上了赌博成天不在家,还是另有隐情呢?陈校长再三追问,刘念友显得局促不安,这个时候刘校长突然发现,刘念友的耳朵后面有一点煤灰。
陈银山:
他当时非常不好意思地我低下头,很轻声地说我挖煤去了。
解说:
原来每次都说出去打牌的刘念友并没有真的去打牌,而是在离家十多里远的一个煤矿里当上了矿工。征得矿上同意以后,记者和正准备下井工作的刘念友一起下到了1500多米深的矿井下,在这里工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刘老师”,可是他们心里却很难理解这位老师为什么会到煤矿来当矿工。
刘念友的工友:
老师来采什么煤哟,拿国家工资,吃国家饭的(人),是个铁饭碗,怎么来我们这个地方下来(做)这个苦力。
解说:
刘念友就是这样,平日里是老师,节假日是矿工,三年来一直过着这样的双重日子。作为矿工的刘念友,每天至少可以挣50块钱以上,暑假的时候,一个月甚至还可以拿到1600多元钱,这在开县已经是很高的收入了。可是为什么刘念友还要以经济困难为理由,拒绝女儿复读的要求呢?这些钱到底都干什么用了呢?是用在家里了吗?记者来到刘念友的家,想看个究竟。
记者:
在中心校这个不足十平米的小阁楼里面,住着刘老师的一家人,房间的设施非常的简陋,像这个就是用板凳搭起来的一个简易的床。当孩子们从学校放寒暑假回家的时候,家里根本就住不下,他们不得不到外面去借宿。
主持人:
刘念友有一个电话本,上面一笔一笔地记着他欠下的两万多元的外债,刘念友的家如此的简陋,居然还欠着这么多的钱,那么他这些年挣的钱都用到哪儿去了?其实这是埋藏在刘念友心里的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呢,与三年前的一个承诺有关。
解说:
2002年,刘念友偶然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奇隆村的蒲志华家里困难,无力再供自己的养女上学,刚上小学的小女孩儿面临着辍学。
刘念友:
那个女娃子很想读书。
解说:
小女孩儿对读书的渴望,让刘念友想起自己家的往事。
刘念友:
我四个姐姐没有读过书,我就知道她们没有读过书那种辛酸。
解说:
姐姐们的经历让刘念友知道,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这个小女孩儿如果不读书,她一辈子都可能摆脱不掉贫困。刘念友决定帮助这个女孩儿上学,她找到了孩子的养父。
刘念友:
我就说你让她读小学,这一切不用你交钱。
解说:
而那时刘老师自己家的日子也过得捉襟见肘,妻子体弱多病,儿子在上中学,女儿要上大学,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怎么办呢?最后刘念友才决定去煤矿打工挣钱。为了不让家里起疑心,每次去采煤,他都说去打牌了。
刘念友:
这个是不能让他们知道的,我那个家属没读过书,农村的女性来说,大多都是吝啬的,都是很吝啬的,所以她这样的话,知道了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解说:
就这样,在每一个节假日里,刘念友老师都去挖煤,每次下井他都要干上八九个小时。
记者:
有没有想过放弃,不挖了?
刘念友:
那时候没有想过,我承诺了(让)别人(上)小学,给人家承诺了的事情要把它办到。
解说:
为了实现承诺,刘念友老师付出了辛苦,还承受着误解和埋怨。为了节省开支,刘念友甚至狠心让女儿放弃复读。
记者:
那个时候有没有怀疑过,觉得爸爸不爱自己?
刘久芳:
想过。
记者:
觉得爸爸不爱自己?
主持人:
很多人都不理解,刘念友为什么不帮着女儿完成心愿,反而去帮着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女儿的委屈,刘念友都看在眼里。但是在他心里,女儿至少可以上大学,而那个小女孩儿却可能连小学都上不了,所以呢,他宁肯委屈了女儿,也要帮助那个更困难的小女孩儿上学。这个隐藏了三年的秘密被揭开以后,一些媒体就开始对刘念友进行报道。随着媒体一步步地深入采访,一个被埋藏了28年的更久远的秘密呈现在人们面前。
解说:
原来奇隆村的那个小女孩儿并不是刘念友资助的唯一的学生,从刘老师28年前走上讲台开始,他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资助贫困学生,现在他正在教的17个孩子,全都接受过他的资助。
重庆市开县郭家镇北斗村小学学生:
钢笔、圆珠笔。
记者:
这些都是刘老师买的吗?
学生:
这还有一支。
学生:
他给我们交学费,还给我们钱。
刘念友:
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有这个信念,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因为几十块钱,那个时候因几块钱而失了学。
解说:
28年来,刘念友就这样去帮助着他的学生们,不管自己生活多困难,只要孩子们需要,他就会随时掏出自己的腰包,他帮学生们交学费、买文具,他所教过的学生,没有一个因为贫困失学。为了省出钱来帮助学生,刘念友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降到最低标准。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他在镜头前穿得衣服还是借来的。
刘念友:
我买了一块肉,瘦肉给妻子吃,我吃肥的,她吃不了肥的。
记者:
这样一块肉,在你们家要吃多久?
刘念友:
这样一块肉,在我们家里边可能吃一个星期吧。
主持人:
随着这个隐藏了28年的秘密一点一点地被揭开,远在重庆上大学的女儿刘久芳,在网上了看到了有关父亲的报道,她这才知道,这些年呀都是自己错怪了父亲了,她匆匆地从学校赶回家,此刻她的心里对父亲充满了歉疚。
刘念友:
我没尽到父亲的责任,我不是一个好父亲。
刘久芳:
不要说了,不要说了。
刘念友:
你上初中要学美术,上高中要学美术,上了大学要买电脑,我都没有满足。
解说:
快过年了,学生们为刘老师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孩子们唱着刘老师教的歌,在黑板上画着自己心目中的刘老师,写着对老师的祝福。
记者:
你喜欢刘老师吗?
学生:
喜欢。
记者:
为什么呀?
学生:
因为他人很善良,他给我们买好多东西。
记者:
你会一直资助下去吗?
刘念友:
对资助学生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
记者:
习惯是什么意思?
刘念友:
习惯就是一种责任。
陈银山:
刘老师他的外表更像一块煤炭,朴实无华,他的内涵也像一块煤炭,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学生,照亮了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