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与背景] “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温家宝总理话音刚落,代表委员们就报以热烈的掌声。发生在去年“两会”上的这一幕,记者至今记忆犹新。
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再一次被强调。
[对照与盘点]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共有28个省区市及河北、山东、云南三省的210个县(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据税务总局估算,全年共为农民直接减负220亿元。2006年,具有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将彻底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除减免农业税外,国家还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此项资金总额达132亿元,比上年增加13.8%;增加了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仅中央财政这两项补贴就分别达到了38亿元和3亿元;对重点粮食品种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了种粮农民的收益。此外,还有一项对于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具有重要作用的政策——中央财政安排了150亿元,用于增加对这些地方的转移支付。
为加强农村工作和农业基础地位,2005年我国数次出台重大决策和政策。如年初中央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一号文件中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政策措施,其中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搞好农村的交通、通信、市场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等等,使农村工作开始走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真正开始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去年10月,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
这次会议把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作为一项明确的政策提出。经济界人士认为,此举对扩大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
政策的巨大推动作用再加上人的努力,使得农业在年终形成了两组醒目的数据: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4840亿公斤,增产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55元,实际增长6.2%。
这是继2004年全国粮食生产摆脱连续5年减产阴影、农民增收走出连续7年低速徘徊之后,又一个持续增长的好年景,反映农村工作再一次出现了新的转机。
日前出台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了全面部署。各地、各行业目前正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制定新的支持农业、发展农村的政策。
从“多予少取”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正逐步成为中国发展舞台上引人注目的“主角”。虽然建设新农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蓝图终将化为现实。(完)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和审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稿。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对照与盘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用两句话概括了2005年我国经济的总体表现。
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显示,2005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9.9%,这已经是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涨幅回落2.1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