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刚刚过去的“十五”,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喜忧相伴的经历。过去的5年,虽然中国人还算不上富有,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却是世界上最快的,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实惠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让人神清气爽,备感振奋。
然而,另一种“实惠”,虽不能给人愉快的感受,甚至常常令人忧心忡忡,却同样以一种特殊的角度,折射着我们的进步,记录着我们的发展。这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难点的变迁。
如影随行的难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遇到过的难点不胜枚举!可以说,我们任何一点成就,都是挑战难点,战胜困难的结果。“十五”的5年,当我们越来越步入改革“深水区”,更是老难点因多年积累仿佛正在变得越来越“难”,新难点则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也接踵而至。
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十五”期间每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温,更可以从我们的仍很清晰的记忆中翻阅。
“十五”第一年的2001年,普通老百姓印象最深的恐怕是消费市场的持续低迷,商场一片打折声,商品却还是卖不动。透过这个表象,专家学者发现,问题的症结——真正的“难点”却是,其一,农民收入太低,大量在城市人看来已经过时而正符合农民需要的工业品,因为农民收入低而消费不起;其二,城市贫困人口最低保障不到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使城市也缺乏足够的购买力。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基在报告中将此放在了当年几大突出问题的首位。
这样具有年份标志性的“难点”问题可以说年年得见。如2003年的“非典”以及当年因省市换届,有的地方新班子为建功立业而大拆大建导致城市拆迁和农村征地冲突;2004年的煤、电、油、运紧缺,拉闸限电事件频发;2005年的安全事故特别是煤矿安全事故,让人至今仍心有余悸……
但《瞭望新闻周刊》为梳理这五年难点的变迁所搜索到的几十万字的资料显示,更多的“难点”,却几乎都是连续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不是“点”,而是长长的过程。如“三农”问题、社会差别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教育与医疗体制改革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能源资源问题、反腐倡廉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这一串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儿,构成了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前进路上不得不面对、跨越的障碍,它们不仅是“十五”期间年年的难点,一步不离地与我们如影随行,显然也是之前、并且还将是之后很长时间里的难点。
尽管如此,通过回顾性梳理和研究,比较“十五”从开局的2001年和“落幕”的2005年,人们还是能惊异地发现,仅仅五年,因为经济、政治、社会、观念的变化,“难点”和我们对难点的感受以及审视难点的视角也同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难点”在变迁中不断地增加着新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都要发布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是一份研究国情的权威机构报告。2001年它列出的当年几大难点分别是:1、收入差距过大已引起社会性不满情绪;2、部分居民的生活困难局面没有改观;3、失业(下岗)现象依然严重;4、社会治安形势尚未完全好转;5、部分党政干部的腐败行为尚未禁绝;6、生态环境总体上仍有恶化趋势。
而到2005年,这份由专家学者主持的分析预测报告所列的难点问题虽同样是6个,“面貌”却有了相当大的改变。它们分别是:1、农村基层财政薄弱影响公共服务能力;2、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城乡差距短期内很难逆转;3、失业面临新的问题;4、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成为新民生三大问题;安全事故特别是煤矿安全事故后果比较严重;6、增长时期社会心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