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刘畅)3月的北京天高云淡,坐落在人民大会堂西侧、比邻长安街的银色“巨蛋”——国家大剧院主体工程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刺眼。正在此间举行的两会,围绕这个“巨蛋”也产生了新话题。著名音乐教育家吴祖强今年向大会提交了一个提案,名称为《尽快明确国家大剧院的性质、主管部门和运营方案》,他的提案得到了许多文艺界委员的支持。酝酿了半个世纪的国家大剧院,总投资达26.88亿元,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中国最大的文化工程。
吴祖强在本届政协会议分组讨论时表示,目前大剧院的运作机构由业主委员会下设的设计委员会、设备委员会和艺术委员会组成,但这三个部门目前都是围绕大剧院的建设开展工作的,和将来的运营没有关系。“大剧院就快建成了,但采取什么样的体制经营还在讨论中。”吴祖强说:“根据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国家’大剧院在财政上主要由国家来承担,门票和经营项目的收入只作为补充。但是目前这个体制还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
“大剧院建成后谁来管?”也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赞同吴祖强提案的李谷一委员说:“国家大剧院要体现国家的艺术水准和全国观众对艺术的要求。鉴于此,应该由国家最高的文化主管部门统筹负责。”李谷一同时表示,未来的大剧院院长应该有威望、懂艺术、会经营,还要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不少外国一流院团都想进入首轮演出之列,常常把电话打到我家里。”吴祖强说。按照国际惯例,一场正式的严肃艺术演出应该至少提前两三年谈判和签约。但是由于大剧院的主管部门和领导迟迟难产,“外国人比我们还急。”吴祖强表示。
“国家大剧院仅有殿堂是不够的。”几年前,政协委员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焦虑。围绕大剧院产生的焦虑已经连续4年被写进了政协委员的提案。
吴祖强对记者表示,对建筑本身的争议不是本质问题,关键是未来大剧院的运行效果是否能称得起“国家”这两个字的重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