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了重要位置,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代表委员们无论是在会上审议,还是在休会时间,或是撰写议案、提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行路难、用水难、通电难、通讯难……这些“难”,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代表委员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曹伯纯代表认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到2020年,广西要达到国家要求,解决农村道路、水利、能源、学校和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需要1700多亿元。他建议:中央和省市财政要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要集中使用。现在国家和地方对农村的投入是多方面的,但没有集中使用资金,成效不大;设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银行,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辟稳定有效的资金渠道。
来自革命老区东兰县的韦杏立代表说,近两年来,自治区集中财力为老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开展了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如今东巴凤的道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目前许多贫困乡镇、村的信息网络未通,致使农业信息不灵,增收步伐不快。希望在东巴凤人民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国家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
林兴委员,孙屹、甘英姿代表呼吁,要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新农村,首先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代表委员们纷纷为农民增加收入“支招”。
张少康代表认为,要善于应用“加减法”,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农民收入。“加法”即“做大”,一是做大做强支撑产业。来宾现有2万公顷桑蚕,今年要增加8667公顷。5口之家养一张蚕,按去年的价格,每户可收入4000-5000元。二是做大畜牧、水产业。三是通过推广良种,提高甘蔗单产和增加总量。四是做大水果、金银花、茶叶等产业。通过“加法”,使家家户户都有2-3项产业来支撑。同时,着力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使农民增收。“减法”就是要巩固减轻农民负担的成果。
张少康认为,要应用好“加减法”,政府必须给农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仅要引导农民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产业,还要把科技知识传授给农民,帮助农民解决好销售、加工等问题,使农产品种得出来,卖得出去,卖得好的价钱。
结合百色实际谈农民增收,梁春禄代表自有一番见解。他说,百色要从建设生态型、循环型、素质型、科技型农村四个方面入手。通过生态型建设,发展农村旅游,如农家乐等;通过循环型经济建设,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优势,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反哺农业能力;通过科技型建设,实现商品农业-科技农业-创汇农业的模式,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素质型建设,就是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稳步推进
民族地区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陆兵代表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以确保农民得益受惠为原则,制定阶段性目标,突出重点,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避免急于求成、一哄而上。要做到建一项见效一项,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刘君、杨才寿代表强调,建设新农村,绝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因为追求“政绩”而包办代替。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应免除贫困县各种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解决‘造血’功能,把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致富环境摆在首位。”钟想廷代表认为,同时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目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比较普遍,配套资金不到位,拨款的程序和渠道值得研究。
“建设新农村,要实行政府引导,村民自主。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农民发展新农村协会、村容治理协会、文体卫生协会等一系列乡村社区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主力。”何培嵩代表如是说。
新农村呼唤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型农民的培养。陈利丹代表、王祥林委员认为,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培养新型的农民。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即便盖起再好的楼房,有再好的条件,也没有发展的后劲。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要特别注意农村带头人的培养。带头人有两种,一种是农村中的领导干部,另一种是农民企业家或与农民企业家有合作的人。要培养一大批懂政策、觉悟高、会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而农民企业家或与农民企业家有合作的农民,则是解决农业生产与经营相脱节问题的关键因素,使以农业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向高效益产业转变,解决农业的效益问题。
不少代表委员呼吁,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他们认为,新型农民的培养,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综合素质要从小培养,使农民与城里的居民一样,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有能力掌握技术,参与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