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又将来临,与其说它是消费者的节日,不如说是中国消费者的诉苦日,因为在这天消费者受到的不公待遇至少会被主流群体耐心地聆听。
中央电视台举行了多年的3·15晚会,一直就是诉苦者的聚会,但包括笔者在内,周遭同仁对这样的聚会已然表现出了淡漠神情。
晚会剧场效应的降低,其中自有原因。因为在令人瞠目的劣质“OK”镜害人、不合格燃气热水器致人死亡、啤酒瓶爆炸伤人及有质量缺陷的汽车导致人员伤亡等事件接连曝光之后,毒奶粉、问题疫苗、超标食用油等披露仍然不绝如缕。到今天,人们似乎不知道到底该吃什么、喝什么。
就连一个本该值得高兴的数字,笔者却也充满了疑惑。据统计,2005年,中消协共受理消费者投诉70万余件,比2004年下降了2.8%,这难得的2.8%到底是消费环境好转的表现,还是一些消费者忍隐的结果,不好贸然判断。但笔者手中几组数字略可作为管中窥豹的佐证。
电信行业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因此,电信监管部门2004年、2005年连续下发三个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规范电信服务协议、治理当前电信服务热点问题的文件,以期营造一个优良的消费环境。但在北京,2005年的电信投诉同比依然上升了7.5%。
“消费与环境”是今年3·15的主题,巧合的是3年前“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也曾是3·15的主题。但就是在2003年到2005年这3年时间里,仅深圳市,消费者关于装饰材料的投诉就增长了近5倍。
随着汽车越来越多的进入平常百姓家庭,有关汽车质量的纠纷,消费者和汽车生产厂家常常是各执一词,而受理投诉的国家有关部门判断是非时又面临着相关法律不完善,无据可循的尴尬局面。
而作为当前消费升级的另一“主力”——住房,消费者除了要拿出毕生积蓄、忍受高昂的房价外,还要因为面积缩水、产权证迟迟办不下来、物业纠纷等问题,与财大气粗的开发商进行艰苦的抗争。笔者听闻过多起开发商劝消费者去起诉的例子,但并不表示开发商想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他们清楚地知道弱势的消费者是经不起复杂的诉讼程序、不菲的费用折腾的。
3·15晚会从让人期盼,到现在不少人的漠然,至少传递出一个信息,对于消费者来说,仅仅可以“诉苦”是不够的,关键是消费环境要有实质的转变,让“苦”不再成其为苦。在当前启动消费的大形势下,如果日常消费还不能令人放心,消费升级还必须承担着风险,扩大内需又将从何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