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47%。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000万人。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市场监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更加协调,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法制建设全面推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 专栏2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  
| 类别 | 指标 | 2005年 | 2010年 | 年均增长(%) | 属 性 |  
| 经济 增长 | 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 18.2 13985 | 26.1 19270 | 7.5 6.6 | 预期性 预期性 |  
| 经济结构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服务业就业比重(%)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城镇化率(%) | 40.3 31.3 
   1.3 43 | 43.3 35.3 
   2 47 | [3] [4] 
   [0.7] [4] |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  
| 人口资源环境 | 全国总人口(万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耕地保有量(亿公顷)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森林覆盖率(%)
 | 130756 
 
     0.45 55.8 1.22 
   18.2 | 136000 
 
     0.5 60 1.2 
   20 | <8‰ [20] [30] [0.05] [4.2] -0.3 [10] [1.8] |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  
| 公共服务人民生活 |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亿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8.5 1.74 23.5 
 
     4.2 10493 3255 | 9 2.23 >80 
 
     5 13390 4150 | [0.5] 5.1 >[56.5] [4500] [4500] 
   5 5 |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  
| 注: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为2005年价格;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 |  
| 专栏3 规划指标的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凝聚人民意愿的国家战略意图,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 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 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