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得不去适应就业潜规则”
“你认识某某单位的高层领导吗?我想在他们单位找个工作。”一名已毕业两年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黄朋(化名)在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顺便问起了这件事。最近这段时间,黄朋碰到熟人就要问问能不能找到关系,在他看来,有关系更容易找工作。
法学专业毕业的黄朋是西部计划志愿者,两年的服务期限将在7月结束。毕业一年多来,黄朋一边做志愿者,一边寻找满意的工作,他参加了两次公务员考试和多次招聘会,在网上投了多份求职书,但至今都没有结果。这让黄朋深感压力大,也开始留心掌握一些求职技能。虽然他对找关系这样的事情很反感,但最终克服了心中的别扭,练习酒令和酒量,阅读人际关系方面的书籍。“我也不想这样,但不这样找不到工作,这都是给逼出来的。”黄朋说。
海南大学大四女生何婧(化名)十分认同黄朋的看法。前一段时间,在同学的推荐下,何婧买了一本《厚黑学》,细细研读。
何婧告诉记者,3月初参加的一次招聘会对她打击很大,感觉自己像是在和农民工抢饭碗,很多企业招聘时明确要求要有工作经验,如果应聘者是女性就要求已婚,但不标明学历要求。在她看来,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只要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不容易了,好、坏是次要的事情。
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小黄,目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干临时工。这份工作是家里托人找的。她说,面试的时候,领导问过她“会不会跳舞,能不能喝酒”之类的问题。对于这点,她并不觉得意外。
虽然不得不适应一些潜规则,但所有受访的大学毕业生都提到,大家现在都已经把心情调整过来了,顺其自然。主要问题是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找工作比较盲目,而海南的就业市场太小,机会少,自己又没有勇气走出去。
海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名老师认为,大学生倾心灰色技能的应该是极少数,对喝酒、唱歌等有特殊要求的用人企业也是极少数,在海南大学招聘的企业更没有对所谓“灰色技能”的特殊要求。现在的就业市场是双向选择的市场,毕业生可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不能因为要找工作而被迫学习某些潜规则。(吴荣融本报记者任明超本报海口3月23日电)
从大一开始就修炼
“毕业求职,不仅仅是要展示你的能力,还要展示你的人际关系。”“找关系是一种腐而不败的求职方式。”“有钱有权,办事不难,找工作也是如此。我不奇怪这个社会怎么了,我只怨自己无权无钱。”
日前,记者在宁夏一些高校采访时发现,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毕业生开始认同以上的求职观念。基于这些求职观念,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千方百计找关系,热衷于考五花八门的证书,学习“灰色技能”。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文科学生的就业心态更容易出现偏颇。他们认为只有公务员考试是比较公正的,其他单位招聘、面试没有多少公正、公平可言,要找到工作,主要靠各种关系。
另据了解,部分大学生不是等到大四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开始注重锻炼自己的“灰色技能”,他们从大一就开始有意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并称之为培养“情商”。
宁夏某高校的一名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的大学校园早已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了,而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大学生潜移默化地被社会风气熏染,也早早具有了“社会化”心态。在校园里也不乏靠拉关系、送礼而达到目的的例子:个别同学因为送了两条烟而入了党;因为送了礼,家庭经济状况不错的同学却依然拿到了助学金。这些现象更促使部分大学生将钻营、讨好上级、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等社会不正之风视为正常。
尽管各个学校都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大。
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上学期他在北京某五星级酒店实习期间,几个月都任劳任怨,还值了许多夜班,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实习成绩只是合格。而那些平时与酒店值班经理走得近,实习期间并没有吃多少苦的同学,实习成绩却是优。他因此而认为,现在的社会干什么都需要关系,单凭埋头苦干是行不通的。
一名大学生还指出,大四是“闹心季节”,同学之间在求职中存在着许多竞争。毕业前夕,大家虽然有交流,但很难了解各自内心深处的想法。同学间缺乏信任与交流,也使个别学生在陷入不正确的求职观念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宁夏高校的大多数大学生对求职抱有正确的心态,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去求职。现在各个高校的学生就业都很困难,许多学生一方面在争取每一次求职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他们能处之泰然,认为不一定要在毕业之前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可以在毕业之后继续找。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张强老师认为,大学生热衷于学习“灰色技能”的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外,还有就业政策法规不健全等原因。现在国家明确规定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并对招考方式、组织形式都有具体规定,所以准备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都会认真学习,凭自己的真本事竞争,不会走歪门邪道。而现在如何规范企业招聘,如何保护大学生求职权益等,还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或完善有关法规,从而杜绝不良风气对大学生心灵的侵蚀。(本报银川3月23日电本报记者吴海鸿)